校车条例落地为何这么难
长江商报    2012-9-24 11:37:00    关键字:校车,条例      浏览量:
新校车条例今年3月已经公布并实施,如今,各地学校开学在即,很多学校按照新标准购买的校车却遭遇“办不了牌照,无法取得校车标牌”的尴尬。
   “办不了牌照,无法取得校车标牌”,主要原因是:专用校车走的不是一般的车辆手续办理程序,而是需要经过专门程序申请行政许可。这套程序要检验校车、申请者的各种条件,确认其有能力和资质承担安全运营,即符合新校车条例所规定的各种要求。由于很多地方未能及时出台配套新条例的实施办法,校车办理牌照、校车标牌就出于层层卡壳的境遇。
   从技术层面说,地方建立这套专门程序并不是难事。按照新条例规定,这套程序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并由它将申请材料递交同级各部门,最后由同级政府批准,或者出具书面意见拒绝申请。这整个过程,条例均规定了具体的回复期限。地方政府出台实施办法,只需按照这个框架梳理各部门职能,进而组织协调各部门构建一个流程。一个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这是一种综合服务的体现,很多场合、领域中,我们的政府已经体现了这种服务能力,因此,不能低估地方政府的这点办事能力。那么,新条例的落地难在何处?
   新校车条例如何落地,该条例出台时就已有相关新闻和讨论出现。回顾当时的各种报道来看,当时人们的讨论并不是集中在技术问题上,而是集中于具体实施以后的社会管理难题,譬如:旧有的校车在过渡期限后如何取缔、淘汰,其间的经济、社会成本如何消化;旧有校车取缔、淘汰后,标准校车的数量能否跟得上,校车服务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并顺利实现服务的过渡;构建校车服务机制的经费由中央、地方财政分担,如何具体分担,中央如何资助,这些暂时没有下文;相关的税收政策如何调整,是等中央的政策,还是地方可以先行先试……这些问题,都是政策落地要全面考虑到的,地方制定实施办法,不会仅仅只求解决校车办理流程这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
   正视这些问题,并非为地方政府开脱,而是吁请政府们把这些问题摆在台面上,不刻意回避,进而一同求解。当然,有这些问题,也不妨碍地方政府开始着手制定实施办法。办法如何制定,可以通过开门决策的形式求解。新条例固然涉及众多社会管理的难题,甚至涉及到一种社会管理的转型问题,但前提必须是坦诚以待,避免人们的各种利益猜想。上述报道中,一些地方过度放大办理牌照、校车标牌的技术性问题,这超出了公众的一般理解,给人以小题大做的感觉。果真如此,那不是懒政又是什么?
   正视新条例落地的社会管理问题,也不能忽视了中央部委的责任。新条例落地重在地方执行,但不意味着中央部委只是简单等待或者简单敦促而已。财政分担的具体措施,税收政策的具体调整,诸如此等问题,中央需要尽快拿出办法。举例而言,新条例出台后,校车企业的生产无形抬高了门槛,企业竞争格局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而生产、经营乃至管理的成本都在提升,这就需要税收政策给予调整,从而实现借经济手段行公共服务的目的。
   新校车条例的落地,也是社会管理的转型,考验地方政府的决策智慧和执行能力,这既需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积极性,也需要中央加大政策扶持,以及引入开门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