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批22个“3111”(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试点工程之一的延安市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一、二期共投资1300万元,已在城区设有181个视频监控点,9个报警点、6个治安卡口,建有一个市局监控中心、9个派出所分控中心、一个巡警大队监控中心。其监控面覆盖延安城区主要街道、路口、广场、重要单位出入口等部位。
建成后的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与“三台合一”指挥调动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同时接入宝塔分局社会技防报警探头78个。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成后,延安市公安机关实现了远程现场指挥,多警种联合行动和相互协作,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综合作战的打防控管一体化的快速反应防控网络,实现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城内有报警,社区有联防,室内有技防”的目标,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安机关综合战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了市区5分钟到现场,郊区10分钟到现场,使大多数警情及时得到控制。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建立,在侦查破案、治安防控、预防犯罪、提供证据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该系统发现案件线索100余起,预防群体事件12起,发现交通事故45起,协查治安案件60起、协破刑事案件1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9名。2007年,全市刑事、治安、交通等事故发案率明显下降,破案率明显提高,切实增强了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和打击犯罪的能力,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科技强警战略得到彰显,“三基”工程建设上了新台阶。
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既是公安部关于技防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也是社会公共安全防范的“一揽子”工程。2008年底陕西省开展的延安市全国第二批城市报警与监控试点建设和西安市碑林区等全省十个省级系统建设试点工程已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安装监控摄像机8万余台,合计投入资金近8亿元,其中公安机关安装社会面治安监控视频摄像机近万台。全省各地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陆续建成和投入使用,实现了对社会治安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动态监控,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全天候巡防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打防控整体效能,公安机关的实战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治安、刑事案件特别是街头“两抢”和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明显下降。
2011年,陕西省公安厅技防科联合陕西省法制办,多次召集行业相关专家对西安、宝鸡、咸阳、安康、汉中等地进行调研,赴省外浙江、重庆、四川等地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陕西省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通过制定政府规章对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的范围、要求、建设、使用单位的权利、义务以及对公民隐私的保护等问题予以规范,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行政效能、减少管理成本、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该办法目前已经由省法制办牵头征求相关厅局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并经省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并向社会公布施行。科技处技防科还将加强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作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2012年,全省公安机关紧紧围绕科技强警目标,以“金盾工程”、“853工程”为载体,坚持一手抓网络建设、一手抓机制建设,一手抓实战应用、一手抓质效提升的思路,着力推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应用由专业应用向全警应用转变,全省技防工作逐渐步入良性运行状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完善,为加速陕西省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陕西省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深化“平安陕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截止2012年底,全省11个市(区)共建成视频监控及联网传输平台897个。城市主要道路、金融内保单位、沿街商铺、城镇居民小区、城镇散居居民、农村居民技防覆盖率大幅提高,“点上覆盖、面上成网、外围成圈、覆盖城乡”的立体防控网络基本形成。
2013年,陕西省公安厅围绕实时视频监控网建设,共整合新建视频监控探头32万个,使全省目前视频监控探头总数达到44.6万个,基本实现了重点地区、要害部位全覆盖。围绕区域边界查控网建设,全省共建成具备智能卡口功能的“环陕、环市、环县”三级公安检查站302个,特别是安康市针对全市道路交通快速发展的实际,将警务查报站建设作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建成了31个警务查报站,并且创新开发了一点触动、多点响应的功能。围绕虚拟社会管控网建设,全省共设立网上“报警岗亭”1237个,落实“虚拟警察”5000余名。视频监控及联网传输平台在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原本分散的各类监控资源,实现全省视频监控系统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的深层应用,“点上覆盖、面上成网、外围成圈、覆盖城乡”的立体防控网络基本形成,遍布三秦大地,为陕西省公安机关的指挥调度、预防打击、维护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13年,全省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共破获各类案件1万余起,全省“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同比下降15.3%。初步建成了“信息灵敏、反应迅速、防控严密、打击精准”的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
2014年,全省11个市(区)共构建视频图像信息联网平台109个、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12个,二、三级网带宽普遍达到2G以上,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到85%,省、市、县三级视频指挥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警务督察信息系统等建设全面完成,省级公安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扩容改造、边界接入平台、“一机两用”监控系统、计算机病毒防范和入侵监测系统等安全技术手段全部建成,全省视频监控探头总数超过70万个,具备智能卡口功能的“环陕、环市、环县”三级公安检查站达到300多个,基本形成了“信息灵敏、反应迅速、防控严密、打击精准”的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点上覆盖、面上成网、外围成圈、覆盖城乡”的立体防控网络基本形成。
据统计,2014年全省共整合新建视频监控系统15个,视频监控探头10余万个,全省视频监控探头总数达到70万个,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协助查破刑事案件与上年相比上升28.39%,协助查处治安案件上升26.64%,服务民生的数质量上升44.47%,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上升3.5%,全省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再上新台阶。
尤其是按照《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要求,争取到2015年7月前完成地市级和全省90%以上县级视频监控图像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各级视频监控图像管理平台联网。加快推进视频监控图像管理平台与警用地理信息、警综平台、情报信息等系统的有效对接,全面支撑起情报研判、指挥通信、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社会管理、反恐防暴、维稳处突、规范执法等各项业务应用。加快制定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的标准规范,以本级视频监控图像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争取于2015年7月前分级建成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对涉案或具有涉案嫌疑、重大事件预警、系列案件涉及区域、重要敏感期、重要场所等特殊视频图像信息,督促各地抓紧进行整理、分类、储存,并进行动态管理,确保入库信息及时、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