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北京行动纲要
    2013/8/16 10:15:00    关键字:智慧城市,北京      浏览量:

  为了加快推动“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信息化发展,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和关键措施,有效指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全面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特制定《“智慧北京”行动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任务,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为着力点,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明确主题、聚焦重点,以推广智慧应用和构建智慧支撑促进“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设定的经济、社会、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加速首都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智慧北京”是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未来十年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到2015 年的发展目标是,按照“4+4”的总体发展思路,推广四类智慧应用,构建四层智慧支撑,开展城市智能运行、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政府整合服务、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平台、产业提升对接、发展环境创新八大行动计划,建成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普及智能融合的信息应用,形成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主要城市的一流水平,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
  (三)关键指标。
  ——初步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 兆,社区和商务楼宇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0 兆,高端功能区和重点企业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吉比特;全市平原无线宽带全覆盖,基本实现“无线城市”;无线物联数据专网覆盖所有应用区域;“三网融合”全面实现,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比率达到75%以上。
  ——建成人口精确掌控、交通智能监管、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体系。全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综合监控比例达到90%以上,车载导航、移动信息终端数量超过150万台;市民卡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地铁、公交车辆、广场、车站、道路等公共场所实现高清智能视频监控全覆盖;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网络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单位的消防智能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95%左右;环境智能在线监测率达到95%以上,城市和社会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用智能电表普及率达到98%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1998 年7 月以后设计建设的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器具覆盖率达到98%以上,智能水表普及率达到60%左右,大型公共建筑室温智能监测率达到95%以上,居民居住建筑室温智能监测率达到30%以上。
  ——建成覆盖城乡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3G 及下一代无线通信用户比例达到60%以上;路况实时动态导航与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70%以上;意愿拥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常住人口的建档率达到90%以上;网络购物、购买在线内容、娱乐与在线课程用户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8%;90%以上的旅游星级饭店能够提供在线预订服务;80%以上的旅游景点提供智能服务;建成智慧社区(村)数量达到2000 个左右。
  ——营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拥有门户网站的企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使用移动商务的规模以上企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8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超过一半的规模以上企业使用电子商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的企业比例达到80%左右;企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0.5%左右。
  ——建设以市民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集成服务体系。通过市民主页提供的政府服务比例达到80%以上;可全程在线办理的事项百分比达到90%以上;行政服务事项网络监察率达到95%以上;基层政务数据统一采集率达到80%以上;部门数据共享与需求比例达到80%以上;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提供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可在线办理各类政府服务事项的基层站点总数达到3000 个左右;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比例达到80%以上。
  二、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
  (一)城市人口精准管理。
  主要任务:
  ——建立网格化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全市联网、部门联动、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要求,加强流动人口、人户分离基础信息采集,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证件服务、居住服务、社保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事项准确掌握人口信息,实现寓人口管理于服务之中,支撑“以证管人”。
  ——建立动态感知城市人群活动的信息网络,实现就业、出租房屋、交通等人口信息的共享,掌握人口的流动和动态变化规律。
  ——准确掌握人口区域分布、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等宏观信息,与产业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交通流量等城市运行信息相结合,形成智能分析服务,服务城市人口规划、产业布局、交通规划、能源资源规划等宏观规划。
  关键措施:
  ——梳理人口信息资源采集渠道,明确数据责任主体,制定人口有关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建立跨部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
  ——深化和扩展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应用,支撑各领域的人口数据服务需求。
  ——积极试点运用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视频识别的智能技术实现人群活动信息的动态感知。
  ——开展人口与产业布局、能源资源消耗、交通流量等智能评估模型,支撑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人口评估分析。
  责任单位:市人口计生委、市流管办、市公安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各区(县)
  (二)交通智能管理服务。
  主要任务:
  ——建设全路网智能监控体系,实现交通监测数据整合共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监能力。
  ——推动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民航、铁路、交管、气象、消防、应急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开展与北京周边地区联动交通管理。
  ——完善交通智能智慧决策服务,支撑分区域、分时段的交通智能调控、安全应急指挥和规划决策服务。
  ——提升车辆的智能化,为所有地面公交车辆安装车载定位设备,建立公交专用道智能监控体系,推广公共收费停车区域(场)停车电子计费。
  ——促进小汽车、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等各种出行方式的信息衔接,深化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普及推广卫星定位、动态导航等应用,推广公交车站电子站牌,为各类出行者提供全面及时的出行信息。
  关键措施:——研究制定北京市政府部门发布交通出行及位置信息管理办法,向社会免费开放政府交通出行及位置信息。
  ——加快制定交通信息交换标准,促进各领域交通数据的共享交换。
  ——加快绿色出行信息服务、“车联网”、智能停车场地等关键应用的试点。
  ——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各种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创新。
  责任单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交管局、各区(县)
  (三)资源和生态环境智能监控。
  主要任务:
  ——在条件的企业和家庭推广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和供热计量器具,实现远程计量和分时段计费,建设智能的电力、水资源和燃气等智能控制网络,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动态智能管理。
  ——完善分行业的节能减排监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覆盖重点能耗企业、大型公共建筑、学校和政府部门的室温监控和能源消耗监测网络,实现全市能源消耗的动态监控。
  ——建设覆盖全市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垃圾处理设施和填埋场的监测网络,推动生态环境的信息共享与管理联动。关键措施:
  ——制定智能器量具的技术、应用标准,规范智能器量具市场,通过补贴等手段推广智能器量具应用。
  ——在条件成熟的政府、企业、大型公共建筑开展智能计量和能源消耗监控的试点。
  ——充分发挥市场主动性,加大节能减排、环境监控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环境治理、废弃物二次利用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市容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地勘局、各区(县)
  (四)城市安全智能保障。
  主要任务:
  ——建设覆盖城乡的城市运行监控网络,视频监控、消防监控和有毒气体监测基本覆盖轨道交通、公交车辆、公共场所、在建工地、餐饮企业、有限空间、地下空间、公园森林等重点场所。
  ——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全市的人、地、物、事、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网格。
  ——建设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精确管理、敏捷反应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
  ——建设覆盖全市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
  ——积极推进电梯等特种设备物联网应用,实现全市特种设备的有效监管。
  ——建设覆盖乳制品、肉制品等重点食品和药品的全程监测与追溯网络。
  ——建设智能化的消防应急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应急抢险救险综合智能处置体系,推动安全生产、社会公共安全、卫生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应急响应等多部门联动和一体化。关键措施:
  ——实施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
  ——组织研究制订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并做好与国家标准的衔接。
  ——制定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加快推广成功经验,完善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加大对传感设备、网络传输、智能分析和信息安全等技术和产品的科研的支持力度,并做好成果转化。
  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全监管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市公安局消防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市社会办、市人口计生委、市流管办、市市政市容委、市工商局、市商务委、市农委、市农业局、市药监局、各区(县)
  三、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
  (一)提供方便获取的社会公共服务。
  主要任务:
  ——在全市常住人口中普及推广市民卡(即社保卡和实名交通卡),加快各类服务在市民卡上集成,持卡享受医疗、就业、养老、社会服务等各类社会公共服务。
  ——推广可交换的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使用预约挂号、双向转诊等服务,在定点医疗机构试点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网上保障性住房网上服务系统,实现保障性住房的计划、建设、申请、配售等环节的集成服务和信息公开。
  ——加快网络化就业服务的发展,促使用人单位、劳动力、服务机构三方形成“一站式”的就业服务,通过网络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以“221 信息平台”为依托,建设高端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优抚安置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关键措施:
  ——制定“市民卡”服务集成标准,完善市民卡支付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通过市民卡提供服务。
  ——推进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卫生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
  ——制定保障性住房信息的采集和监管管理办法,保障网上公开信息的真实可信。
  ——制定网络就业服务促进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劳动力在网络上建立对接关系,鼓励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网络化的就业服务。
  ——制定涉农信息化服务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卫生局、市教委、市科委、市公园管理中心、各区(县)
  (二)使人人享有数字化便捷生活。
  主要任务:
  ——发展移动办公云服务、视频会议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化工作环境,推广移动办公,降低交通出行,促进网络办公方式创新。
  ——推广数字消费,推动“三网融合”业务全面进入家庭,通过手机、计算机、高清交互电视使市民享受购物、在线内容、文化娱乐、网络学习和远程医疗等各类数字化服务。
  ——建设首都文化数字资源库、虚拟博物馆,建设首都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与传播平台,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和数字校园,通过网络向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和在线学习资源。
  ——深入开展网络化旅游服务,开发方便中外游客的全程旅游服务,提供现场互动信息服务。
  ——建设智慧社区(村),将智能的社区安防、能源管理、停车管理和社区服务引入社区。
  ——完善面向老年人的网络化服务环境,加强面向残疾人、病患人群的信息化服务,通过智能终端和智能化的专用设备向老年人、残疾、病患人群提供网络化的服务。
  关键措施:
  ——鼓励市民开展互联网就业和创业,培育新兴的就业方式。
  ——鼓励数字内容、网络化服务的开发,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和交易安全保障,创造一流的数字消费和网络文化发展环境。
  ——鼓励优秀的市场在线旅游服务集成化服务,实现旅游出行、住宿、观光、购物一条龙的在线服务。
  ——对智慧社区试点提供财政补助,为企业提供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创新数字生活服务。
  ——加大偏远地区网络接入的补助,保障人人享有接入网络的机会。
  ——以政府补助形式向居家老人、残疾病患人群提供智能化的设备。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物局、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市社会办、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农委、市残联、各区(县)
  四、企业网络运营行动计划
  (一)应用信息化实现网络运营。
  主要任务:
  ——提高企业网络应用能力,在企业中推广网络化办公、网络协同设计制造、数字化经营管理和无纸低碳运营等网络化的运营模式,推动信息化在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重点行业的深度应用。
  ——着力提升重点企业信息化水平,在液晶平板、汽车、金融、通信、物流等重点领域培育8-10 个世界一流水平的智慧企业。
  ——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基于网络的产业链组织协同,引导各种网络化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措施:
  ——建立两化融合协调推进机制,探索资金补贴、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信息化。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联盟,建立一批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两化融合系列培训。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小企业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服务体系。
  ——总结和推广重点产业两化融合的成功经验,开展行业、区域两化融合交流活动和相关系列宣传,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的良好氛围。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局、市商务委、市文化局、市旅游委、市科委、各区(县)
  (二)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主要任务:
  ——促进企业发展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服务,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建设社会化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提升社会综合的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能力。
  ——发展基于网络的创新模式,建设网络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各种创新要素通过网络连接和集聚,推动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
  ——促进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资源循环效率和循环利用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渗透,促进传统产业形态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关键措施:
  ——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探索、培育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利用模式。
  ——依托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开展企业网络化创新的试点。
  ——支持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利用信息化转型提升的试点示范。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农委、各区(县)
  五、政府整合服务行动计划
  (一)以市民为中心整合服务。
  主要任务:
  ——提升政府门户网的集成服务能力,以市民需求为中心,建设多渠道的集成服务体系,利用移动技术建设“市民主页”,为市民、旅游者、投资者和国际人士提供各类整合服务和移动服务。
  ——推动电子公共服务向基础延伸,建立“一站式”基层服务站点,实现户口、住房、社保等公众办事全城通办,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注册年审、纳税、社保等企业服务的“一次性办结”。
  ——以公众服务为中心,加强政府后端业务系统整合协同,支撑前台的整合服务和“一站式”服务。
  ——在政府部门推广使用网络协同、移动办公、视频会议等数字化办公工具,有效降低办公交通出行成本,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关键措施:
  ——梳理政府在线服务,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总体规划政府在线集成服务。
  ——加强与大型电信运营商、社会服务网站、社区网站的合作开发,提升政府门户网站的集成服务能力。
  ——制定市民、企业电子身份认证标准,推动各项政府服务之间的统一认证。
  ——梳理基层服务,建立网络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的标准和规范,开展“一站式”基层服务试点。
  ——加快政务云服务试点,推广移动办公、视频会议在政府部门的应用。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政府在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政府门户、政府在线服务的认知度。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各有关部门、各区(县)
  (二)信息资源支撑科学决策。
  主要任务: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建设统一的政府决策智能服务平台,加强各部门动态信息和决策服务信息的接入与整合,使政府更准确地掌握城市运行状态、管理对象的运行数据、经济运行情况、社会舆论动态。
  ——加强政府部门在线监督管理,加大行政服务事项网络监察力度,实现重点行政服务事项全覆盖,全面推动在政府预算执行、税收、社会保险等重要行业实施联网审计,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全过程的信息化。
  ——加强党建领域和司法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提高党建和司法信息化水平。
  关键措施: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一表化”采集和更新管理机制,落实信息采集责任。
  ——梳理智能管理服务对象、感知设备和运行体征的信息资源目录,支撑智慧阶段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设计领导决策指挥总体框架,开展决策支撑模型研究。
  ——制定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化审计、监察和绩效监测的接口标准,建立网络化审计、监察和绩效管理的基础环境。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市绩效办、各有关部门、各区(县)
  六、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
  (一)完善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
  主要任务:
  ——建设城乡一体的高性能光纤网络,实现光纤到企入户,同时覆盖全市各行政村;
  ——建设“无线城市”,形成覆盖全部平原地区的高速无线网络,开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网络试点。
  ——建设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统筹规划和管理无线电频率资源,保障重点无线应用的频率需求。
  ——加快有线电视高清交互改造,推进“三网融合”,建设2Gbps 以上广播带宽、1Gbps 以上窄播带宽的双向数字电视网络。
  ——进一步提升政务网络性能,保障政务部门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统一接入,有效利用卫星通讯保障应急指挥。关键措施:
  ——制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促进政策,引导企业利用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等地区的宽带普及。
  ——制定“三网融合”指导意见,加快“三网融合”试点,支持双向交互式数字电视改造。
  ——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双进入”的工作机制,完善各类基站、无线电监管设施和通信设施共建共享政策。
  ——制定无线电频谱工程、监测、检测和信息化等各类技术标准,建立较为完善的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体系。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广电局、市通信管理局、各区(县)
  (二)建设覆盖全市的感知基础设施。
  主要任务:
  ——统筹建设全市传感器、摄像头、电子车标等各类传感终端,形成共用的传感终端网络。
  ——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物联数据专网、无线宽带专网和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为全市各种物联网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和安全保障服务。
  关键措施:
  ——制定传感终端标识管理办法、传感器分建共享管理办法和传感终端相关技术规范,促进传感终端网络的统一建设。
  ——制定政务物联数据专网、无线宽带专网的管理办法,实现全市的物联网应用共用一张网络。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各有关部门、各区(县)
  (三)建设一流的数据中心服务体系。
  主要任务:
  ——按区域建设政务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政务和社会的超算中心,推动建设一批供企业和个人使用的社会化的数据中心,支撑电子政务、科研、电子商务和数字生活等应用。
  ——完善跨部门及市区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支撑主题数据库应用和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汇聚、交换和共享。
  关键措施:
  ——制定政务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制定政务数据中心集约建设管理办法。
  ——制定政务数据中心运维和安全规范,制定政务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提升政务数据中心的运维规范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
  ——鼓励社会建设大型的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探索数据中心BOT 运营模式。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各区(县)
  (四)建设覆盖全市的便民服务终端网络。
  主要任务:
  ——在社区、公共场所、办公楼宇统筹部署信息屏、缴费通等服务终端,建设覆盖全市的服务终端,推动各类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接入服务终端网络。
  关键措施:
  ——制定全市便民终端建设规划,制定各类服务终端的接入标准,鼓励各类政府和社会服务接入终端网络。
  ——探索政府、企业、市民三方获益的便民服务终端长期运营模式,保障终端网络长期发展。
  责任单位:市社会办、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市政市容委、各区(县)
  (五)提升主动防护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主要任务:
  ——统筹建设全市的灾备中心、病毒防范、无线电监管、信息安全应急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形成具有主动防护能力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及紧急和恶劣事件的响应能力。
  ——建立和完善网络信任体系,逐步实现政府公务员实名上网。
  ——加强虚拟社会空间管控,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网络秩序。
  关键措施:
  ——加强新技术、新应用条件下的信息安全前瞻性研究。
  ——结合新阶段的要求,制定《信息安全条例》。
  ——初步建立完善的虚拟社会法规和制度管理体系。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机要局、市无线电管理局、各区(县)
  七、智慧共用平台建设行动计划
  (一)建设城市空间实体可视化服务平台。
  主要任务:
  ——建设涵盖地面建筑、地下空间、矿产资源、水资源、地质结构等空间要素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建设城市空间实体服务平台,为城市、经济、社会管理需求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服务。
  ——建设人、地、物、组织在虚拟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建立人、地、物、组织在虚拟空间的唯一标识,以及与物理空间的映射关联,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可视化、关联化和智能化。关键措施:
  ——制定城市空间实体感知网络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标准,明确感知设备加入、退出、信息接入规则等。
  ——制定城市空间实体数据分中心管理办法和城市空间实体逻辑数据主中心管理办法,明确分中心和主中心协调机制,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更新维护和分级服务模式。
  ——制定城市空间实体服务平台服务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接口,促进专业应用服务在平台上集成,推动服务平台的应用。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地勘局、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社会办、市公安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流管办、市市政市容委、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各区(县)
  (二)建设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
  主要任务:
  ——建设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为政府门户网站、办公系统提供基础环境和统一开发建设等服务,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身份认证、数据交换等公共基础服务。
  ——四大基础数据库向云服务方向升级,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共享服务。
  关键措施:
  ——制定政务云服务管理办法,开展政务云应用试点,在办公系统、网站等成熟应用领域和信息化水平较低政府部门应用云服务平台。
  ——制定基础数据库的共享管理办法,促进基础数据库的全面应用。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质监局、市规划委、市统计局、各区(县)
  (三)建设政务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
  主要任务:
  ——统一建设全市物联网编码管理系统、感知设备基础数据库、物联网信息接入和共享交换系统、物联网信息加工整合和展示服务系统等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部门物联网应用信息的接入、汇聚和整合,为相关应用提供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服务。
  关键措施:
  ——制定全市总体的物联网设备编码赋码、信息接入和共享交换等各类基础标准。
  ——制定各行业、各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建设相关标准。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四)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平台。
  主要任务:
  ——建设市民卡应用支撑平台,形成以市民卡为基础的统一数字市民身份标识和认证服务体系,支撑人口管理、虚拟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电子交易、网络工作等应用。
  ——建设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健康服务管理平台,为区域医疗协同提供支持。
  ——完善社区(村)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各类社区(村)公共、公益和便捷服务资源向社区(村)延伸。
  关键措施:
  ——制定以市民卡为基础的数字市民身份标识标准。
  ——制定北京市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共享交换的配套标准规范体系。
  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局、市社会办、各区(县)
  (五)建设一流的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主要任务:
  ——建设支付结算、交易保障、物流配送、安全认证等电子商务公共基础平台,建设个人和企业征信与信用服务体系,为电子商务提供基础服务。
  ——建设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连接科研机构、企业、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为企业提供网络化创新环境。
  ——建设10-20 家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行业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化需求。关键措施:
  ——制定支付结算、交易保障、物流配送、安全认证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标准。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提供产业公共服务,促进行业内龙头企业将内部系统扩展成为行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行业公共基础平台的促进政策,开展试点示范试点,提高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工商局、市商务委、市科委、各区(县)
  八、产业与应用对接行动计划
  (一)通过“智慧北京”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主要任务:
  ——建立需求与解决方案的良好互动关系,引导市民和企业主动地尝试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模式,加强需求与解决方案的对接。
  ——以交通、节能、医疗卫生、数字家庭、数字娱乐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智慧北京”的应用试点,通过试点帮助企业验证关键技术、完善解决方案、探索商业模式,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以“智慧北京”为平台,帮助优秀的企业开拓全国以及国际市场。
  关键措施:
  ——建设“智慧北京”需求与解决方案对接平台,发布需求目录和解决方案目录,促进需求与企业解决方案的对接。
  ——加大智慧城市试点投入力度,吸引企业参与“智慧北京”顶层设计,鼓励企业主动开展智慧城市的应用试点,通过试点引导和带动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制定“智慧北京”体验中心认证标准,鼓励企业建设一批体验中心,形成市民体验、企业实验的开放式创新环境。
  ——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编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加强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试点。
  ——完善信息化项目的总体外包和分包机制和规范,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同时带动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
  ——鼓励产学研联合,积极承接国家的智慧城市试点示范项目。
  ——加强“智慧北京”品牌建设,加强“智慧北京”案例和经验推广,促进北京的解决方案辐射全球。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各区(县)
  (二)促进产业创新支撑关键需求。
  主要任务:
  ——加快推动传感器、大规模集成电路、导航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的自主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优势。
  ——加快发展交通、制造业、金融等重点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发展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产业,全面提高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提供能力。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良好的资金、人才、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
  ——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措施:
  ——积极利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中关村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鼓励信息技术孵化器的发展。
  ——出台北京《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等有关的产业促进发展文件。
  ——整合财政资金,采取直接补贴、贴息、投资跟进、资本金注入诸如等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
  ——依托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大重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信息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换和产业项目统筹机制。
  ——发展国际智慧城市合作与交流机制,鼓励国际高端资源与本土企业对接,支持骨干企业国际化发展,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企业。
  ——支持技术联盟发展,加强对信息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各区(县)
  九、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
  (一)加强领导与管理创新。
  主要任务:
  ——加强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完善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分类加强领导。
  ——建立信息化分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讨论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设计,共同推进重大工程。
  ——深入开展全市信息化顶层设计,建立以顶层设计引领信息化工作的统筹机制。
  ——推动部门信息中心改革,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部门信息化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编办、各有关部门、各区(县)
  (二)完善智慧北京法制环境。
  主要任务:
  ——完善《信息化促进条例》,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信息安全、电子文件互信互认等规章制度和标准。
  ——制定“十二五”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指导意见,整体规划科学、创新、集约和高效的电子政务发展方式。
  ——根据“智慧北京”建设需要和跨部门应用需要,及时调整有关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法制办、各有关部门、各区(县)
  (三)统筹加强资金投入。
  主要任务:
  ——加强“智慧北京”建设资金的统筹和投入,积极利用我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加大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两化融合、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加强重大应用和示范区支持。
  ——引导多方参与“智慧北京”建设,规范信息化服务市场,推动“大外包”机制,积极采用建设-转移(BT)、建设-运营-转移(BOT)等社会带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加快信息化发展。
  ——加强建设资金的审核与监管,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益。
  ——在重点区域和条件成熟的区域设立试点示范区,加强配套措施、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四)完善高端人才体系。
  主要任务:
  ——在党政机关、市级主要部门、区(县)政府设立首席信息官(CIO),鼓励和引导在重点企业设立专职首席信息官。
  ——加强领导、骨干、重点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完善政府信息化人才考核、表彰、激励、职业发展等人力资源机制。
  ——完善高端信息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引进计划,对接中央“千人计划”、北京“海聚工程”平台和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各区(县)
  十、组织实施
  (一)开展“智慧北京”市区两级顶层设计。
  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纲要》的组织实施。市区两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统筹本级各部门开展市区两级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蓝图、关键约束和实现路径。各部门依据顶层设计方案提出重大工程建设计划。2011 年10 月初步完成市级顶层设计,根据工作进展不断更新完善。
  (二)滚动制定部门和区县年度实施方案。
  2011 年10 月底前,各部门、各区县根据《纲要》和“落实智慧北京关键指标责任表”(见附件),制定本部门、行业和区域的2012 年度“智慧北京”实施方案,方案经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审核后,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从2012年开始,每年8月份前滚动形成下一年度实施方案。
  (三)组织企业参与“智慧北京”建设。
  公共事业的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企业落实“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制定建设计划。 积极宣传“智慧北京”发展机遇和政策,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建设。
  (四)加强“智慧北京”工作调度。
  定期召开“智慧北京”工作调度会,回顾工作成果、明确阶段工作目标、部署重点任务、协调推进难题。各任务主责部门按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工作调度会,工作进展和需市委市政府协调事项及时报告。
  (五)加强评估与考核。
  建立“智慧北京”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开展年度发展水平评估和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将评估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区(县)和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发展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机制,发布“智慧北京”发展报告,向社会宣传“智慧北京”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