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
雷电多发生在夏季,是从积雨云中发展起来的自然放电现象。打雷时,出现耀眼的闪光,发出震耳的轰呜。打雷的时间短(一次雷击时间约60毫秒),电流大(可高达几万--几十万安),电压高(可高达数十万--数百万伏)。如果没有可靠的防雷装置,建筑物、设备装置或人体遭到雷击,将造成火灾、爆炸、触电死亡等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灾害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
雷电灾害发生形式
雷电的破坏作用由以下三方面引起:
1.直接雷击:是雷云直接对地面物体放电,雷击的时间虽然很短,只有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秒,但有很大的电流通过,可达100∽200千安,使空气温度骤然升到摄氏1∽2万度,产生强烈的冲击波,造成房屋损坏,人畜伤亡。当雷电流通过有电阻或电感物体时,能产生很大的电压降和感应电压,破坏绝缘,产生火花,使设备损坏,甚至引起燃烧、爆炸、使危害进一步扩大。
2.感应放电:是附近落雷所引起的电磁作用的结果,可分类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
静电感应是由于建筑物上空有雷云时,建筑物会感应出与雷云所带电负荷相反的电荷,雷云向地面开始放电后,在放电通路中的电荷迅速中和,但建筑物顶部的电荷不能立刻流散入地,便形成很高的电位,造成在建筑物内的电线、金属设备、金属管道放电,引起火灾、爆炸和人身事故。 电磁感应是当雷电流通过金属体入地时,形成强大的磁场,能使附近的金属导体感应出高电势,在导体回路的缺口引起火花。
3.由架空线路引入高电位:架空线路在直接雷击或在附近落雷而感应过电压时,如不设法在路途使大量电荷流散入地,就会沿架空线路引进屋内,造成房屋损坏或电气设备绝缘击穿等现象。
防雷措施
目前,防雷技术措施主要有:
1.装设避雷针以防止直接雷击:避雷针的最上部是受雷端,一般用镀锌或镀铬的铁棒、钢管制成,它安装的高度必须高出被保护的建筑物。中间部分是导雷线,收雷电流引入地下,用一定截面的镀锌钢索或扁铁制成。最下部分是接地体,与引雷线连接,将雷电流引导到大地,用角钢或钢管焊接成,埋入地下。当雷云临近建筑物或设备时,它所感应的静电荷,可以过导雷线由尖端放电与雷电互相中和,避免发生雷击。使遇到直接雷击,也容易把雷电流导入大地,使建筑物或设备不致受损害。
2.安装防雷羊角间隙:这是一种简易的防雷保护措施,用在一般建筑物的进户线上。它的间隙为2-3毫米,当有过电压侵入时,羊角间隙放电,将雷电流引入大地,对保护电度表和电流互感器等效果很好且价格便宜,安装容易。
3.安装避雷器:常用的是阀型避雷器它的主要元件为火花间隙和阀片,电阻阀片是用碳化硅装成。避雷器一端接输配线路,另一端可靠接地。在正常情况下火花间隙将线路与大地隔开。当有雷电过电压发生时,火花间隙被击穿放电,阀片电阻下降,雷电流通过阀片入地,使被保护设备免遭损害。过电流下降时,阀片电阻上升,又恢复正常状态。这种避雷器大多用于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4.其它措施:为了避免由雷电所引起的静电感应造成火花放电,必须将保护的金属部分可靠地接地(电线和设备的导电部分除外);为了避免由雷电所引起的电磁感应使闭合回路中缺口处发生火花,必须使处在雷电流的电磁场中的金属物件具有良好的接触而形成闭合回路;为了避免当雷电放电时在避雷针附近的电缆和电气设备保护接地装置形成高电位,除了电缆的金属必须接地外,电缆和电气设备保护接地装置应与避雷针的接地体的距离不小于10米。
人身防雷与触电急救
打雷时,应立即停止露天高处作业,应避免在外逗留。
遇到强雷雨时,不要与许多人拥挤在一起,应分别选择最低处,或立即蹲下,尽可能缩小自己的目标;弃去身上所有的金属导电物体;不要走近电线杆、高塔、大树、烟囱等物体,至少应保持两米以上的距离。离这些物体多远属安全范围,有一个简单的估计方法:如物体本身高4米或以上,保持距离2米--4米则安全;如果物体高在30米以上,远离该物体底部30米则是安全范围。特别要注意在衣服被淋湿后,不要靠近墙根及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也不要接触水池、电线、火车轨道,不要骑自行车等。
打雷时,在户内应注意雷电波入侵的危险,不要接触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火炉(包括煤炉)及各种带电装置;应离开照明线(包括动力线、电话线、广播线、收音幻想曲和电视机电源线、引入室内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天线以及与其相连的各种导体),以防止这些线路对人体的二次放电。调查资料说明,户内70%以上对人体二次放电的事故发生在相距1米以内的场合。相距1.5米以上尚未发现死亡事故。由此可见,打雷时人体最好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和导体1.5米以上。
在汽车、火车、轮船上遇到雷雨时,因这些交通工具就是一种避雷器,电流会通过它们的金属外壳传到地面,车内的人在安全上大多不成问题,所以最好留在交通工具内,待雷雨过后方可下去。
在荒郊野外时,在暴风雨中你若感到头、颈和手等有像蚂蚁在身上爬行的“走蚁感”,这是即将受雷击的先兆,这时应立即就近采取防范措施,寻找低洼的坑坎、干涸的沟渠或山麓的洞穴中躲避,可将塑料布或雨衣铺在地上,尽量压低身体或躺在上面;在湖边钓鱼、持金属球拍打球或持金属把柄的雨伞行走时,要尽量将这些用具收藏起来或扔掉,切不可高举过头顶,以避免作为雷电的传导体;在江河中游泳时则应迅速上岸,就近躲在附近的桥下。
遇有高低压线被打断刮落在地时,不能走近断线地点8米地段(以防跨步电压触电),更不能用手去拿断线。应守护现场,以免旁人误入触电,并设法通知电工修理。若误入上述地段,发现麻电时,不要惊慌,应立即双脚并在一起,或用一只脚跳出该地段。 通常遭到雷击的人,其全身均是完整的,只是心脏及呼吸骤然停止,受雷击被烧伤或严重休克的人,身体并不带电,应马上让其躺下,扑灭身上的火,并对他进行抢救。若伤者虽失去意识,但仍有呼吸和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应让伤者舒适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若伤者已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迅速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注意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不要中止心肺复苏的急救。
雷电灾害案例
2007年8月14日,雷电交加,一团火球从天而降,落入长治县网通公司院内,烧毁油机房柴油机三台,低压配电瓶、油机转换瓶电源稳压柜等4架,损失百万余元。
2007年6月2日,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一男子焊接自来水管时,遭雷击身亡。
2007年5月23日,重庆市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遭遇雷击,造成该校四、六年级学生7人死亡、40多人受伤。
2006年8月1日,馆陶县房寨镇孩寨村一妇女在树下避雨,遭雷击致死。
2006年6月12日,张家口一农民工在脚手架上作业时遭雷击身亡。
1996年7月10日,湖北省随州市黄坑体育场内正在踢足球的12名青年集体遭到雷电袭击,当场死亡2人,6名重伤者全身乌紫,昏迷不醒,被送往医院抢救,意识障碍达10多个小时。
1992年6月22日,一个落地雷砸在国家气象中心大楼的顶上,虽然该大楼安装了避雷针,但是巨大的感应雷却把楼内6条国内同步线路和一条国际同步线路击断,使计算机系统中断46小时,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
1989年8月12日.青岛市黄岛油库5号油罐遭雷击爆炸,大火烧了60小时,火焰高300米,烧掉4万吨原抽,烧毁10辆消防车,使19人丧生,74人受伤,还使630吨原油流入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