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危害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经济观察 | 校园安防功能解析 | 典型案例 | 企业访谈 | 院校回馈之音

 相关文章推荐
 
多年市场预热 数字校园已进入整合时代
[来源]国际安防网  [作者]本站编辑  [发表时间]2008-5-27 9:40:00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荒诞,但的确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国内某所高校某专业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在某一天突然接到校财务处发来的一纸公文,公文的内容是查问为什么该专业大学4年级某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从未交过学费。接到公文后,负责人马上对学生的资料和档案进行清查,发现该学生虽然在大一开学时报过到,但之后就一直没有交过学费。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在这4年中,并没有任何人来找这个学生催要过学费,而该学生在选课、就餐、图书借阅、住宿办理等各方面也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没有交纳任何学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顺利完成大学的生活和学业。

   怎么样?听上去很神奇吧。“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各自独立,信息和数据无法在各个系统之间传递和共享。”

   海天爱德公司总经理穆积和分析说。穆积和从事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有8年时间,对于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可谓十分熟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给高校的管理和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这也是很多高校最近对数字校园非常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希望通过整体的数字化建设来将各个孤立的系统整合在一起,从而解决学校内部数据和信息无法传递的问题。”穆积和说道。

   孤岛困境

   事实上,穆积和所说的这种状况确实在高校中非常普遍。由于各部门在业务系统建设时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应用平台,使得很多高校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最终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无法统一使用;另外,由于没有统一的应用平台,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用户名和密码不统一,认证方式也各异,也使得师生陷入了用户名和密码堆中,同时也使得学校的管理和维护的成本非常高。“目前国内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管理与协调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几个部门同时搭建平台,形成了很多的信息孤岛,这不仅使信息和数据无法共享,同时也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某学校网络中心主任说。

   实际上,这和大学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由于大学的文化是非集中的,因此各个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交流并不频繁,各个院系之间也联系较少。“以前高校都建设了很多孤立的应用系统,每个用户针对各个系统要记很多的密码,而且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资源不共享、应用不集成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逐渐浮出水面。”某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说。

   数字校园的演变进程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整体的数字校园无疑是最好的途径。那么,什么才是“数字校园”呢?在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忠义看来,真正的数字校园应该是基于“校园级”一体化的应用解决方案。希尔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数字校园产品和服务专业提供商,在国内已经有30多家知名高校用户,经过近6年的项目实践经验的沉淀和产品的积累,经验可谓十分丰富。

   何忠义认为数字校园的演变过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最早的是“独立运行软件”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应用的大多是纯粹的独立运行软件(如单独的排课、选课软件),“这种软件只为满足某一具体业务而设计,服务于某个部门的特定人员,设计时基本未考虑与部门内其他业务或其他系统的关联和数据共享。”何忠义介绍说。

   第二阶段是“部门级”应用阶段。这一阶段的应用大多基于部门的整体业务进行设计,部门级应用内各模块之间已经实现了部门内部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共享(如教务系统所包含的排课、选课、注册等模块),“其局限性在于设计时未考虑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共享,也是部门间信息孤岛形成的根源”。在何忠义看来,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应用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阶段是“部门级应用+集成平台”应用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在平台与各部门应用间搭建桥梁实现对校内原有系统和新建系统的集成,实现了数据交换。“虽然解决了数据交换的问题,使得校园内的信息孤岛得以连通,但其局限性在于整合方式上未区分新建应用和原有应用,新系统之间以及新系统与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业务关联,可以说在应用层面上仍然停留在部门级。”何忠义分析说。

   第四阶段则是希尔率先在业内提出的校级一体化应用解决方案阶段。“校级一体化应用是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设计时统一考虑了各部门间的业务关联,所有业务共用同一套公共代码和信息标准,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何忠义坦言,校级应用解决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区别对待新建应用和原有应用,新建的校级应用直接运行于其一体化设计的认证和共享数据平台,并通过平台对第三方系统进行有效集成。

   虽然将数字校园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但何忠义认为,在现阶段学校的应用中,这四个阶段其实是并存的。“对某个学校而言,这四个阶段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哪个阶段更适合学校自身的应用状况。”

   不过,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后两个阶段尤其是校级应用显然将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信息和系统整合阶段。实现数字信息的流通,让学校的每个部门、让学校之间的信息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现阶段的最主要目标。”某业内专家说。

   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从2005年初便已初现端倪,而到2007年时则达到一个小的高峰。西安长城数字软件公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数字校园应用提供商之一,在西安本地就有5个成功高校用户。“2005年可以视为数字校园应用建设的一个分水岭。”长城数字软件商务总监杨悦雪说。据杨悦雪介绍,从2003年起,她就和一些高校沟通过数字校园的概念,但高校对此基本没有任何反应。“当时学校主要着眼的是各部门间的单独业务需求,对于整个校园应用的整合并不热衷,对数字校园的概念也没有足够的认识。”


   不过,从2005年起,这种状况已经有明显的改变。“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2005年年底我们已经和一些学校有了实质性的合同。所以,我觉得2005年应该是国内数字校园建设的导入期。而到2007年时,市场规模已经迅速扩大,以长城数字软件为例,2007年的项目比2006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希尔总经理何忠义认为:“虽然数字校园从2002年起就被认为是产业的发展方向,但当时市场的反应非常冷淡。从2005年起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以高校招标为例,最近两年标书上已经把数字校园作为一个明确的要求。这也可以看出,数字校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和接受。”

   海天爱德总经理穆积和也坦言,“今年我已经接到很多高校关于数字校园建设方面的咨询,可以肯定,一个小的高潮已经到来”。

   什么是合适的切入点

   显然,数字校园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方向。但从内容和流程上来看,数字校园所包含的范围相当广,几乎涉及了学校生活、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对于数字校园建设也产生了一些恐惧。“如果把整个校园同时搬到网上,对于学校而言风险是否很大?面对众多的应用系统,该如何下手?”这是很多高校所担心的问题。确实,以数字校园整体所涵盖的应用范围而言,一次性建成整个数字校园对于大多数高校都不太现实。因此,数字校园的服务提供商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让高校的实施难度和风险降到最低。

   在海天爱德总经理穆积和看来,一卡通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很好的一个切入点。“在实现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的过程中,对基础数据的采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卡通系统就是实现基础数据采集的最有效工程之一。”穆积和认为,之所以选择一卡通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其同师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样更容易被师生所接受。

   “一卡通系统由金融服务、综合服务、身份认证等多个功能支撑的模块组成,不照搬‘就餐系统+补丁’的传统模式,而是一个以‘卡’为媒介、面向全校师生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传统的一卡通以个人消费为主,而新的一卡通系统则主要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其他功能结合在一起,把消费和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整合。”穆积和坦言,应用一卡通系统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和共享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并逐步做到数据的规范化、来源的统一性。

   不过,对于穆积和的观点,西安长城数字软件商务总监杨悦雪并不认同。“我不是很认同这种方法,因为一卡通主要解决的是生活问题,涉及不到学校的核心业务如教学、科研等。因此,在应用一卡通系统后直接效果不会很明显。”杨悦雪认为,高校建设数字校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第一期给师生以信心,这样才能有继续做下去的可能。“因此,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比一卡通更适合作为实施数字校园的切入点。”

   而希尔总经理何忠义则认为,无论是哪个系统作为切入点都不重要,关键要看用户最急迫的需求是什么。“建设顺序取决于学校的实际需求,基于好用、够用、适用的原则,资源优先投入到受益广、见效快、影响大的‘刀刃’的业务上。比如用户最需要的是OA系统,那就从OA入手;如果最需要的是一卡通,那就把一卡通作为切入点。不过,最重要的是整个系统的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理念,通过一个整合的平台,逐步建设,逐步完善。”

   渠道的机会

   数字校园市场的兴起已经毫无疑问,那么,在这道诱人的大餐中,渠道又能得到什么机会呢?事实上,目前在这一市场的厂商,采用的销售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纯项目直销的模式,二是直销加分销的模式。

   西安长城数字软件采用的便是纯直销销售模式。在杨悦雪看来,数字校园这一行业并不适合分销模式。“对代理商的要求太高,不仅要求代理商对学校的业务和需求十分了解,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分销和增值服务能力。另外,数字校园的个性化应用非常多,每个学校之间的个性化需<

上一篇: 校园安防市场前景可观 2008-5-26 17:37:00    
下一篇: 学校将成安防应用的下一个热点 2008-5-27 9:45:00

 

关于我们  |  服务细则  |  广告服务诚聘英才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
电话:010-687305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7号国际财经中心C座1401
承办单位:中国安防行业网  电话:010-63326302
版权所有:北京寰岛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77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