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发展现状
中国安防行业网    2014/1/13 17:19:00    关键字:智慧社区      浏览量:

  一、智慧社区整体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建设高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住宅建设的大力发展,21世纪我国住宅及住宅小区的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开始进入一个注重“质”的时代,用一句话概括:“70年代解决有无的问题,80年代解决大小的问题;90年代追求环境优美;21世纪是智能化时代。”住宅小区智能化是住宅建设的新突破。

  总的来说,社区的智能化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开遍在祖国的神州大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各地普遍开展以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平台,在社区管理部门、社区服务机构与社区居民之间架起了方便的桥梁,开创了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崭新模式。

  1.规划先行,带动社区信息化建设。

  为加强对社区信息化的指导,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有的地区出台了社区信息化建设规划或指导意见,有的地区出台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标准,以标准化推动信息化。如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信息化示范社区评选标准》,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部分地区虽然没有出台专门的社区信息化文件,但在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规划、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都列出专门的章节,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专门部署。这些措施有效地推进了社区信息化建设。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社区信息化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截至当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光纤网络为主,以无线网络为辅的立体高速宽带网络环境,铺设了社区信息化的高速公路。同时,通过加大投入或以共建共驻的形式,为社区居委会配置现代化办公设施,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力地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社区信息化创造了条件。各地区中心城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均有较大的发展,部分城区进展明显,尤其东部沿海城市的中心城区宽带网络全面开通运行,初步建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网站,架构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宽带网络,满足了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需求。

  3.加强社区信息化软件建设,实现社区信息化网络的多级覆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地对社区信息化建设都十分重视,逐步将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摆上了位置,普遍加快了试点工作。据了解,到2005年,社区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国20%的居民、生活小区将实现信息化。基本形成市、区、街、居四级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区、街、居三级纵向联网,建立了社区信息综合平台,部分地区的社区配置了电脑及应用软件、建立了社区服务网站(网页)和社区服务热线,逐步实现社区工作互联互通。北京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和96156热线呼叫系统实现了全覆盖,上海实现市、区、街“三级联通”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网、实体服务网“三网联动”;重庆初步构建起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

  4.紧贴社区居民的需要,建成了一批社区信息化的知名品牌。

  社区信息化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部分地区已经建成全方位的网上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和社区服务热线电话系统,形成高起点、高标准的社区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使和谐社区建设走上网络化的轨道,提高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涌现出一大批居民满意、效益好的社区信息化知名品牌。如北京市的96156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上海市的962200社区服务热线、辽宁省的96100社区服务平台、宁波市的81890求助服务中心。这些社区服务号码的开通,在社区居民和社区服务机构之间搭起了便捷的桥梁。

  5.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社区信息化一头联系着社区居民,居民通过社区信息网络获得服务;一头联系着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组织依托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居民、管理社区。一个好社区信息化项目必须是居民满意、政府放心、企业赢利的工程。各地紧紧围绕市场和居民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宁波市的81890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自2001年启动以来,目前共有570多家企业加盟,带来了16000多个岗位,安置了4900多名下岗职工,带动了城区社会化管理,促进了社区管理信息化、市民生活服务信息化,实现了多赢。实践说明,只有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满足居民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社区信息化建设才能良性运行,才有长效机制。

  6.社区信息化大幅度普及,积极探索建设数字化社区。

  各地在完成光缆网络覆盖任务同时,重点抓了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普及信息化知识,宽带普遍应用,社区信息化成果普遍惠及社区居民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地区,将建设数字型、智能化社区作为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开始探索建设数字型社区、智能化小区。部分社区初步实现物业管理、远程计费、社区医疗、家政服务、公共信息查询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化服务和依托社区信息化开展社区居民自治活动,以信息化手段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网络化的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如杭州的“德加社区”,在网上开辟了社区党校、社区教育、居务公开、社区警务、综合治理、社区论坛、社区服务、旅游休闲等,居委会基本实现网络化办公,也是通过网络,向居民提供服务,解决社区问题。

  二、智慧社区存在的问题

  1、智慧社区产品与技术方案尚不成熟

  社区智能化产品 “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在部分安防产品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能在家中无人时,开启防盗报警系统,住户回家后必须关闭防盗报警系统,否则就会发出误报信号。而事实上只要在夜间就需要能够对住宅边界(阳台、窗户等)进行设防,所以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智能程度,锁定监控区域,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环境的需要灵活设置安防系统。另外,探测设备(红外探头等)的可靠性能不理想,无线探测器由于靠电池供电,所以能否及时、准确传送电池欠压状态,是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必要条件。

  技术方案选择时存在考虑不全面的情况。有的小区区域报警系统采用电话网+无线前端设备模式,虽然此种方案因为不破坏住户的室内装璜,技术上比较可行。但由于这种方案需要依赖于电话通信网络,及住户通过电话线经电信局交换中继与物管中心连接,住户的每一次报警都要占用电话线路,因而会给住户增加额外的通信费用,物管部门当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与电信部门协商,匆匆上马,等到系统调试时才发现问题,从而导致住户的不满。

  2.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与规划缺乏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早在1999年12月就出台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由于该导则和2000年出台的GB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都没有详细规定每个系统的设计及施工规范,实施过程中往往只能参照各相关系统的有关标准执行,有的甚至是凭感觉,因而导致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选型的随意性较大。例如,住宅内探测器及磁控开关的安装位置及数量,住宅不同部位应选择何种技术类型的产品等。天津市今年出台的《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地方标准DB12/125-2001就详细规定了门磁开关及探测器的安装场所、安装位置及设备选型等。另外,系统建成后缺乏相应的验收、测试标准,也没有相关部门组织验收,所以目前急需针对智慧社区的此类技术规范出台,从而更加规范系统的实施。各厂家的相同产品的兼容性、互换性、开放性差,造成住户家中设备种类很多,管理和维护也非常困难,给未来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带来很大困难。

  3.缺乏适应智慧化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人才

  智慧社区应用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其管理与服务模式与传统社区有很大不同。因此某些重要岗位不是一般人员通过短时间培训能够胜任的,所以社区管理与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服务中心与物业管理中心需要配备高素质的技术管理及业务办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人才保障智慧社区软硬件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一个安防系统,由于系统管理不善,导致其它人员误操作,使得系统通信参数被修改,致使整个系统瘫痪,而物管人员却不会恢复。这一方面反映了物管部门管理制度不严,同时也说明物管人员的技术素质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