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暴雨应急 > 正文
暴雨应急长效机制需建立
    2012-8-24 14:10:00    关键字:暴雨应急,长效机制      浏览量:

      应急反应只是第一道“防雨墙”

      暴雨一路前行,各地的紧急应对也在一路跟随。

      7月21日之后,在北京正为另一场暴雨进行紧急预案时,7月25日的凌晨,天津先迎来了暴雨。启动暴雨Ⅲ级应急响应命令,全市排水设备全部开启……在防汛、气象等部门比较有效的应对下,虽然部分地区路面仍造成积水,但天津持续两日的暴雨未造成人员死亡。

      7月30日,济南市城防办发出846万条暴雨预警短信,提醒广大市民减少外出,绕行积水区域;

      7月31日,湖北省住建厅下发紧急通知,全面排查城市易渍隐患地段和物资储备,提出“小到中雨无渍水、大到暴雨无内涝、特大暴雨保交通”的目标;

      8月3日,“达维”台风扑向辽宁之前,辽宁省就已落实了2.4万人、覆盖到村的防汛责任网络,制定完善了1.3万余项预案并组织演练,并对险库、险段、险工进行处置和清障的排查……

      启动应急预案,已经成为众多省市应对暴雨来袭的第一道防护墙。此次汛期内,包括短信预告、雨前排查等在内的预防措施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为了将灾害防御关口前移,8月1日,河北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暴雨灾害防御的政府规章--《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强化应急预案的制度保障。

      事实上,近几年来,在加强暴雨应急反应能力上,许多地方做出了不少有效的尝试。2010年世博会期间正值上海汛期,上海专门定制了16辆防汛排水移动式泵车,如遇突发排水事件,16台排水设备能在短时间集结,迅速开赴现场,1小时内可排除相当于约6个标准泳池的积水,避免发生严重积水情况。

      杭州在2007年经历台风“罗莎”带来的40年一遇的内涝后,每到汛期来临之前,对所有河道提前“泄洪”,14条内河均低水位运行,相关部门24小时值班,2小时报告一次各区汛情及处置情况,57支应急队伍,配备1000台水泵,一旦出现汛情,立即进行排涝。这几年杭州城基本上未受水淹。

      然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专家认为,中国的应急预案体系才刚刚完成,比如在与公众沟通这一重要预案方面,各地政府做得还很薄弱。

      “重点还是要把死的应急预案转化为活的应急能力。”国家行政学院应急项目专家李明在北京“7·21”特大暴雨后表示。李明认为,今后应急预案应该常演练常修改,达到灾害真正来临时,不看预案,相关部门就能立即投入行动的效果。

      着眼于长效根本的解决之道

      气象部门8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一天连发5次预警,防汛部门在78个泵站、56个下沉式桥区备勤,1000余名安全员在重点区域巡查疏导……7月21日的北京并不缺乏应急措施,但依旧没有抵挡暴雨的肆虐。

      预案的“应急”效用过后,靠什么来发挥长久的防灾作用?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内涝更为根本的解决之道--排水系统。

      目前,北京已经痛定思痛。排水集团正在根据新的排水标准对北京下沉式立交桥的泵站进行改造,计划在2015年前,让这78座下沉式立交桥泵站能够应对5年一遇的雨情,相当于雨量60毫米/小时左右。同时,北京在易积水路段施划水位警戒线。

      暴雨过后的城市,开始在长效防治上行动起来。

      7月30日,银川前一日暴雨带来的积水已经退尽,但是市政工人并没有闲下来。他们在草坪里挖出数条通道,砌成U型墙,让地面雨水可以直通北塔湖。同时,银川还开始设置雨水井,变过去的雨污合流为雨水和污水分开导流,将雨水直接排向湖泊,减轻泵站的泄洪压力。

      作为站在防内涝前线的城市,广州的危机意识很强。北京暴雨过后,广州马上开始反思自查。而前一天的7月20日,广州刚刚召开了研究论证会,邀请了9位国内外专家,对广州目前试图率先建立的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对策进行论证,意在建立一个暴雨时储水、干旱时补水的内涝防御系统。

      改造排水系统,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其实一直都在努力。然而,这绝非一夕之功。城市的地下,不只有排水管道,还有供水、供气、通讯、电力、光纤、地铁等其他很多管道。专家表示,无论是加粗管道、拓宽河道泄洪还是建立城市蓄水池,都需要周密的评估分析,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

      每一场暴雨留下的不应该只是仓皇的教训,每一次灾后的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发现问题。在专家看来,有了政策,关键在于落实。防灾减灾应当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深挖根源,综合治理,防治结合,真正把防灾减灾工作当做百年大计来抓,当做民心工程来做,如此方为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