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背景分析
中国安防行业网    2015/6/24 14:43:00    关键字:中国制造,中国智造,背景分析      浏览量:
    
    中国产品热销全球,被誉为“世界工厂”,但一提到“中国制造”,往往令人联想到科技含量低下、价格低廉的商品。中国拥有核心科学技术或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少之又少,国内许多行业对外来技术的依赖占到了50%以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仅为5%。
   国内企业作为原始设备制造商利润稀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独立品牌、独立设计和独立核心技术。中国想重构全球产业链条就必须从加工工厂转变为创新基地。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薄弱环节与内在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刻不容缓,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智造”水平,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需要知识产权在其中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支撑“中国智造”
   从我国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三个产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第一产业不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第二产业不强,虽然有个别行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大多数技术相对落后,呈现“中国制造多,中国创造少”的格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产值比重只有40%,特别是和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相适应的现代第三产业即现代金融、现代保险、现代信息业等发展严重滞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其中,发挥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支撑作用不可或缺。
   行业是产业链条上的组成部分。我国水泥、钢铁、建材、造纸、汽车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已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在很多关键技术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中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要把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抢抓发展机遇,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由大变强。
   根据我国产业现状看,产业调整的紧迫感已经逐渐渗透到位于产业末端的企业中间。例如,面对我国造纸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三高”状况,有关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针对造纸生产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持续强化自主创新,围绕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成功研发出节能降耗系列新技术,实现了节能、降耗、环保的目标,并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70余件专利申请。众多类似的事实足以说明,一方面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只有调整与创新,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与发展。
   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点和途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同样体现得十分突出。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给予高度重视和扶持。2010年1月11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奖成果占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获奖成果的36%。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方面已有一定储备,有的与国外差距很小甚至同步,部分领域还具有领先优势。以归属信息产业的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在知识产权、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微博利润屯贸易壁垒思变“中国智造”
   “Madein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褒贬不一。
   据称,在国际上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最早源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再往前追溯,英国、美国和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也曾先后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种产品、机器和设备。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它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掌握了国际分工的主动权,是全球制造中心和财富集散中心。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的。美国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战后的日本则是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加工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成为新兴的“世界工厂”。它不仅实现了企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丰田模式”,还实现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革命,即所谓“日本式经营”,如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等。
   就英、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世界工厂”一般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行业的前列;工业品出口额必须占到世界总额的较大比例,能影响甚至决定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该国的工业生产不仅为世界大规模地提供各类物品,而且为世界贡献了批量科学技术及全新的管理经验,使世界工业文明跃上新的台阶。
   可以说,与昔日“世界工厂”相比,当今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从质还是量的方面衡量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MadeinChina”长期以来似乎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低,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却仅占5%左右。很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中资企业,仅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以芭比娃娃与iPad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代工产品”为例。世界上大部分芭比娃娃都由中国制造,若以10美元一个售价来计算,拥有该品牌的美国获利8美元,而中国企业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费。标有“MadeinChina”的iPad在美国最低售价约499美元一台,但每卖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厂仅得9美元。由代工芭比娃娃到代工iPad,“中国制造”的代工技术显著升级,但中国从中获取的毛收益比重却在下降。
   在国际分工体系的角逐中,昔日“世界工厂”英美日占据国际分工链的高端。作为今日“世界加工厂”的中国,既要瞻“前”还要顾“后”。“前”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地的成本追兵。中国必须思变,实现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
   三、2010世博会见证“中国智造”
   盘点2010年世博会、新科技、新方案,越来越多“中国智造”的显露身影。
   回首150多年的世博史,见证了“中国智造”的变迁。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偶知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寄出12包精选的“荣记湖丝”并一举获奖,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由此破题。此后,中国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不时在早期的世博会上登台亮相,且载誉而归。然而,100年间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无外乎古董、玉器、瓷器、丝绸、茶叶等手工业以及工艺品,可是,在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面前,这些农耕文明的经典之作犹如明日黄花,难掩凋敝和落寞。直到新中国自1982年起恢复参展世博会,现代的科技元素才日益在中国展品中体现。
   而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完全是我国先进科技、绿色场馆和美好生活理念一次最为集中的全方位展现,各式新奇实用、世界一流的“中国智造”,为世博科技盛宴增添完美元素。世博园内处处都可见昭示未来、引领未来的新理念、高科技的“中国智造”的身影:从上千辆穿梭于世博园区“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到遍布园区、节能环保的LED技术照明;从安全供水、主要卫生指标甚至优于欧盟标准的超过10多万吨的直饮水系统,到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上海世博会都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改革开放中大步赶上的中国,能够为人类的未来作出何种贡献。
   从百年前的办博梦想,到成为东道主;从首届世博会上代表中国的12包精致湖丝,到上海世博会上层出不穷能够昭示未来、引领未来的的新理念、高科技的“中国智造”展品,从羡慕者到领跑者,今昔对比,世博会已经从中国单纯羡慕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变为中国展示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结合成果的平台,中国与世界一流的距离,正在一天天地接近。
   四、国家推动“中国智造”
   2015年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力争十年时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并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将是未来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中国制造2025”,再次勾勒了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安防行业作为中国信息化工业的一部分,应积极响应,紧跟“中国制造”步伐,向新时代迈进。
   五、安防行业亟需转型“中国智造”
   当前我国安防行业以制造业为主,由于行业规模小,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大多数是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伴随产业集中度日益突出,龙头企业崛起,行业结构转型调整的需求,“安防智造”也逐渐受到重视,提上日程。
   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便利的方式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全球化市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成为主导,他们可以从各种销售渠道寻找价格最低、最优、最方便的产品和服务,竞争已经不仅在地区间展开,更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要达到这种竞争的根本目的,必然与实现这个目的的制造过程密切相关。一般制造业的活动过程,可以分解为原料生产、产品设计、各级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销售、零售等连续的环节,即供应链过程。如将原料生产与产品设计联系在一起,75%的价值创造能力是落在产品的研发上;相反,靠原料成本的节省仅可以创造25%的价值。也就是说,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特别是产品研发设计及其生产决策,可以摆脱原料成本的约束,创造更高的价值。即制造企业需要令整个系统得到不断的效率提升和产品的改进,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创造更高的价值。多数中国企业的问题不仅是在原料生产环节上不敌跨国公司,缺乏产品创新能力,在其他更高价值的环节上,同样是缺乏话语权,处于竞争的弱势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