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难在近几年频繁出现,而随着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议进一步扩大,安防产品和技术在面对灾难时也将更多的应用到灾难的预防与救援当中,报警、视频监控、无线传感、GPS全球定位、条码技术等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很好的技术保障。
一、安防服务于地震救援 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诸方面。
安防,作为一个与人类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行业,从地震发生前的安防预警、地震救援中的视频监控与生命探测,到人员救援中的远程救灾指挥系统的应用等,其产品和技术都能大显身手,为抗震救灾提供有力的支撑。
地震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了电子、无线电传输和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从实现来看,地震预报近期不可能实现,但是,地震的快速预警是可以做到的。所谓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少当地的损失。例如部署在云南昭通市的地震预警系统,在一次破坏性地震到来之前发出预警,是中国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目前,成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
(一)震前预警 1.报警产品
报警产品一般用于事前的预警,给当事人留出处置时间。地震发生时,时间短、强度高,安防产品可以作为个人或者企业单位的预警机制产品来应用。但是,常规的地震预警建议还是参考地震监测部门的权威报告。报警产品主要是报警传感器的应用,如震动感应器、温度感应器、烟雾感应器等等。当建筑发生轻微晃动或者局部位置引发明火烟雾时,传感器可将信号传递给报警主机,报警主机联动到整个安防系统,触发整个系统中的报警装置,警示人员逃离。
2.视频监控产品
智能分析摄像机在视频安防行业应用已久,常规侦测的准确率也已提高了很多,现在应用较多的智能分析规则主要有快速移动、人员聚集、徘徊、跨界等等。根据地震前的一些预兆性知识,如震前动物会有反常性的行为动作,如果可能,可将这些动作设置到智能分析规则,如快速移动、大量聚集等等,作为一个反常现象的参考,提醒相关人员的注意。
(二)震后救援 1.智能交通产品
智能交通产品,在平安城市项目中多有应用,主要设置在各个主要通道以及主要路口,及时获取相应的道路信息。地震后的震后救援是事关人命的大事,目前很多的震后救援工作,常常被拥挤的车流堵塞了救援车辆,贻误最佳救人时机。智能交通产品可以帮忙指挥部门实时监控各个路口的车辆信息,及时安排相应的车辆控制工作,让救援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实施救援。
2.视频监控产品
1.热成像摄像机
热成像摄像机有别于常规的摄像机,普通摄像机应用光线来成像,画面显示的即是表面现象的画面;而热成像摄像机则是通过感应热辐射来成像,可将所到之处的景物热辐射的差异显现在画面中,并且该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较远,可以以“公里”计算。在震后的大片废墟中,可以及时发现远处人员信息,也可以用来探测、检测废墟中是否有人员待救,还可以用来调度直升飞机等高空设备的物流轨迹等等。
2.远程医疗救援
灾后地形复杂,一些受重伤的患者来不及也不宜长距离奔波的去治疗,在道路受阻,专家医生无法快速达到灾区现场进行施救情况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打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将后方宝贵的专家医疗资源及时传送到灾区一线,可以及时为灾区需要救护的同胞提供权威的医疗指导。
远程医疗系统是综合现代通信技术、医疗影像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具体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远程医疗系统在业务层面实现多媒体通信系统与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对接;在功能层面实现各联盟医院的视频、音频和数据以及医疗业务的互联互通;在应用层面实现手术室、医疗培训室、诊治室、放射室等科室的全面互通。近年来,国家对远程医疗应用非常重视,亦不断加大医疗领域的改革和投入,使得远程医疗成为了专业音视频行业非常重要的垂直市场。
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这是视频监控技术的一种应用。
3.指挥现场救援
视频监控系统作为抗震救灾应急联络指挥的辅助系统,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数据通信系统,在通报险情、指挥救援、紧急救助等方面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是传统语音通信系统无法替代的。除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系统外,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融合的数据通信业务在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无线视频传输系统也是救援者的助手,不仅在人员不能进入的地方进行拍摄并实时传回图像,而且可以在抢救受伤人员时实现远程会诊。
3.生特特征识别产品
生命侦测仪
生命侦测仪是通过测试被探测者的呼吸运动或者移动来工作的。由于呼吸的频率较低,一般每分钟16次,就可以把呼吸运动和其他较高频率的运动区分开来。测移动的原理也大致是这样。通过其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非常微弱的运动,加上功能强大的算法处理,是安全救生部门最好的帮手。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搜救中,中国及世界各国的专家,利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搜救出数万名被困的同胞。
4.遥感飞机
遥感飞机作为遥感平台,装载各种传感器。在机腹设置不同的窗口,便于对地观测。如安置航摄用的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以及各种扫描仪、辐射计、测高仪等。除进行遥感试验和生产作业外,遥感飞机还用于各种星载遥感仪器的模拟试验,为检验和改善星载仪器收集数据。在地震中,遥感飞机相当于“数码相机”,能够通过高空作业,对当地灾情进行连续实时拍摄。
5.物联网技术
对于物联网在地震中的应用。早几年,英国研究者已开始研究使用RFID和传感器来监控地震中的房屋,把已建成在希腊的原型称为“自治愈”房屋。这种房屋在墙中专门设计了缝隙空间,并且墙体中加入了可在强压下变为流体的材料。如果受到地震引起的压力,流体回流到缝隙中,不会对固体墙面产生影响。其结果是,房屋依旧存在,但可能会移动位置。如果建筑没有坍塌,通过RFID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会用来判别位置偏移量。此外,建筑中的RFID标签和传感器可以共同构建一套警报系统,来预警即将到来的地震。
而灾后的救援工作RFID也尽显神通,在日本,RFID标签被贴在避难道路路面上,这样避难者可以通过便携设备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当中,被困者可以通过内置RFID标签的手机提供搜救人员自己的具体位置信息,以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营救。
二、安防服务于火灾
火灾作为危害人类生存的大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火灾当中,物联网技术为求救者提供了更多生还的机会,RFID应用在逃生工具中,使得逃生效率更高。市场上有一款火灾逃生面罩产品集成了RFID技术,该产品只需手指触摸即可激活面罩的电源和RFID系统,直接与救援人员通讯。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面罩前面会激光投影一个大大的指引箭头,引导逃生人员最佳的逃生路线,更快地找到最近的逃生点。该技术的集成主要为逃生者导向,面罩是作为一个读头,而在逃生路径上将安装耐高温RFID电子标签,读头可通过读取路途中的RFID电子标签进行定位导向。
在火灾的监控中,RFID技术同样适用,韩国政府为保护遗迹,在某寺庙后的林区安置了RFID系统做为火灾监控。主要是通过安装读取器实现对区域的火灾监控,该读取器能感测与读取到温度资料,除此之外,这个特殊设计的读取器容器可旋转镜头,用以感测周遭环境,而不用在林区中架满感测器,否则,可能有碍遗迹观瞻。
由读取器所取得的资料则被放置在一平台上,寺方得定时做温度监视,一旦火灾意外发生,则透过系统发生警示,寺方得就个别读取器定位,知道火灾发生地点。
三、安防服务于暴雨灾害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得更加异常,台风危害和降雨急促造成的城市内涝,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内涝对救援考验也不断提升。
在车内装载RFID射频芯片、传感器以及GPS模块,将车辆、汽车厂商及4S店、公安部门联通到一个信息平台上,如果汽车被淹在水里,救援人员只要拿着RFID接收器,对着汽车扫描,就可确定具体车辆,实施救援。
据相关人士介绍,RFID射频芯片相当于汽车的电子身份证,包含车主、车型等信息;传感器可感应车内温度、水位等,GPS模块则可帮助定位。车主还可将自己的手机,通过蓝牙等方式与传感器联通。如果汽车出现淹水现象,车门、车窗都自动关闭时,传感器自动感应后,会将危险信息传达到车主的手机上。车主则可将信息传达到信息平台。信息到达平台后,会被汽车厂商、4S店、公安部门等看到,救援人员会根据车上的GPS模块找到汽车的具体位置。如果汽车被淹在水里,救援人员只要拿着RFID接收器,对着汽车扫描,就可确定具体车辆,实施救援。灾难转移的人员可通过佩戴RFID腕带标明自己的身份信息,如此可避免频繁的记录疏散人员信息,在突发情况出现时,医疗队可以根据RFID腕带快捷的追踪到被疏散人群,及时的为特殊人群(残疾人、病人等)提供医疗救护,通过读取RFID腕带,救护人员可以提取系统中被救护人员的相关信息,以便及时有效的救护。
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减灾战略的重点是灾难发生后的紧急应对、应急指挥和救灾联动。但无论哪样技术,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么一个环节,技术只不过是方式。俗话说,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面对各种各样的灾难,运用好技术,完善好救援体制,能在“人”的环节做好比什么技术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