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无锡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记者采访的三家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生存策略,或许只能算是无锡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这几家企业的经营理念,却折射出众多中小企业在寒流中寻找"春天"的一种主动状态。正因为如此,它们在困难中依然有着奋起奋发的干劲、有着不气馁不服输的信心、有着苦练内功的行动。通过对这三家企业的解剖,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中小企业能熬过"寒冬",迎来发展的"春天"。
看准"危中之机"有的放矢
尽管市场遭遇寒流,但走进马山区四方集团友信桶业有限公司,依然能看到一派红火场景:来往运货的车辆、24小时运行不停的机器、流水线上加班加点的忙碌身影……一季度,四方集团桶制品的销售创下了历史新高,销售额同比增长17%,3月份销售钢桶达36万只。
国际金融危机下,四方集团也曾感受到了阵阵"寒意"。由于中高端市场订单饱和等原因,去年下半年开始,企业接到的订单一度下滑至平常开工水平的60%。
"缺什么,补什么。危机会给我们带来困难,但企业也应有的放矢地应对。"企业能化危为机,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市场变化。随着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石油化工行业的振兴都大大刺激了对钢桶的需求。四方集团及时调整战略,将扩张的重点放在水泥、石化中介体、医药中介体的包装上,重新抢占国内市场份额,走借鉴国外、自主研发嫁接相结合的技术发展之路,既稳定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与国内众多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的包装企业相比,"四方"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也颇为风光。去年上半年,产品外销率达85%,内销仅为15%;而目前内销已经上升至70%,外销仅占30%。
"危机是可怕的,但那是对于没有准备的企业而言。"四方集团友信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四方'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看到危机和困难的同时,努力寻找其中的机遇,然后再确定企业的路应该怎么走。"
点评:市场低谷中同样有机遇。有些领域,外贸出口量虽然下降了,但内销却转旺了;有的市场,高档需求虽然减少了,但中低档需求依然存在甚至有所扩大。企业在危机中看准市场需求的变化,让产品结构、市场模式、运行方式同步"转型",就能把握市场主动权。
三分之一利润用于研发
无锡宏盛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今年出台的一项重大决定让人刮目相看:首次明确科研经费的比例,年利润的33%用于技术研发。此前几年,虽然科研投入并不少,但从没有确定过具体的比例。
今年一季度,公司销售额达到去年全年销售额的75%。公司董事长钮法清说:"研发转型成为企业今年一季度销售额恢复的'最大功臣'。按此势头,公司到6月份销售额就能和去年全年持平,利润和去年全年相比将不相上下。"
对未来怀有如此充足的信心,宏盛有何依凭?答案只有一个: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大研发投入,追逐最新的产品技术,往高端方向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从2006年起,宏盛就不断增加产品生产研发投入,去年公司的相关投入达1000万元,公司拥有的十多项专利技术中,有12项已投入批量生产。公司还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建立研发中心。
由于研发力量强大,所以在低端和传统产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该公司生产的用于新型能源如风力风能发电等设备上的高端换热器的市场份额逐渐上升。面对国际空气压缩机第一品牌――瑞典阿特拉斯配套产品生产线转移的机会,宏盛公司凭科研实力一举夺得其三分之一压缩机换热器的业务份额。宏盛人表示:"我们坚决不打价格战,而是集中精力往高端走,靠高品质的新产品战胜危机。"
点评:市场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不少高端产业链和产品都在谋求转移生产基地,以降低成本。但高端产品的转移需要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来承接,中小企业要看准市场转变的风向,提高科研和生产水平,从而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企业的技术能级在转型中有新的提高。
留住人才才能把握未来
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金佩同学,和其他7名大学生一起,在无锡永创电控器材有限公司实习数月后,打算留下来。日前记者与永创老总石永超交谈时,他正在为这事高兴着。
学机械出身的石永超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有着独特的感觉。他认为,有时候引进成熟的高技术人才并不一定契合企业需要,因为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吸引了这些有潜质的大学生后,永创准备按照自身发展需要,用心培养他们。石永超说:"大学生很珍惜现在的工作机会,都在非常认真地学习相关技术知识。等我们渡过眼前的困难后,这些人才也培养出来了,一旦企业拓展业务,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时,他们就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永创正铆足了劲在拼市场、拼生存。石永超说:"市场不会消失,但企业会消失。我们在坚持的同时,利用危机下特殊的条件积蓄后劲,提高自身的实力,危机过后,那些没能坚持下去的企业会被淘汰,它们身后的市场就空出来了,笑到最后的往往就是坚持到最后的企业。"
点评:克服危机其实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无论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还是开拓市场业务,都需要一步一步扎实进行。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难度较大的许多企业,眼下其实都没有闲着,而是将眼光转向内部,针对目前劳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加大员工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的力度,引进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储备实力。(高颖、朱潇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