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改革加速服务型政府转型
中国安防行业网    2012-12-26 14:30:00    关键字:行政审批,服务型政府      浏览量: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行政审批的本质是由政府统一进行资源配置,也就是所谓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谁可以做,谁不可以做”都依赖于有关部门的判断。在过去资源相对紧缺的时代,这种家长式的制度确实能更有效地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需要的领域。不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过多的行政审批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经济的运行效率,同时也给权力设租和寻租提供了土壤。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行政审批过于庞杂,公众,甚至拥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也无法算清审批项目到底有多少个,而有关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环节过于复杂、审批行为缺乏监管等问题,也一直是屡遭诟病的话题。

      不过,令人高兴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决策层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数据显示,自200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国务院已经分六批取消和调整了近2500项行政审批项目,对于长期“官本位”的行政体制而言,无疑是一场“自我革命”。同时,相较于目前取消和调整的近2500项行政审批项目,此次《决定》中提出的“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无疑更值得关注。因为这不仅仅彰显了决策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的决心,更再一次明确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市场问题,这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过渡的积极努力,将有助于政府职能和权力格局的重新定位,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其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事实上,自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强调要以“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责体系整合的核心内容以来,我国一直朝着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努力,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一转型的意义更加明显。

      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后,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正面临着拐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效率,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让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领域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打破权力对生产力的桎梏,则是让资本更顺畅流动的关键所在。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必要要求,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逐渐迈入“深水区”,希望各有关部门能够切实推进改革,根据《决定》中提出的相关精神,树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新型政府理念,让权力和利益脱钩,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