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品牌建设之本
    2014/5/25 17:41:00    关键字:创新,品牌      浏览量: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由产品竞争力向品牌竞争力的转变, 品牌正成为企业掌握的最有效的竞争手段。美国市场营销专家Larry Light曾指出: 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 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 自主品牌已成为支撑企业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一种强大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严重依赖海外供货商和进口商,仅仅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只能被迫长期走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努力创造自主品牌,这是在微利时代来临时,突破困境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 我国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 特别是拥有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品牌,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只有企业真正、全面地实现了基于自主创新的发展和进步, 形成一大批民族 创新型企业, 才能实现构建 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切实增强推动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全面理解自主创新的科学内涵,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努力培育一批善于创新、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在增加科技投入方面要有大的举措和新的突破, 在支持创新的政策落实上要真抓实干。具体来说,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培育创新意识, 鼓励创新精神

    自主创新源于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而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激发主体创新动力的根本所在。其关键在于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尊重创新劳动、营造创新氛围、保护创新成果。要敢于革除弊病, 对一切妨碍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 一切束缚自主创新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 一切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放手让一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要加大对创新教育的投入, 没有教育的支撑, 自主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全社会塑造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育负有最大的责任。如果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模仿, 不会创造, 中国的自主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潜能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 使得企业家们清醒地认识到, 拥有新技术, 特别是拥有新技术的开发能力, 是使企业的品牌闪光, 使企业得以辉煌的原动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目的是从根本上培植我国的世界名牌。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和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 更需要借鉴国际名牌的经验, 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 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任何地区的技术创新是建立在不断增加对技术开发的投入上, 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大量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还与其所具有的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加以选择性地引进、进行必要的改良和使之商品化的能力密切相关。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而发挥其后发优势, 但是这就要求后进国家必须具有一定的对发达国家现有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日本企业每引进100美元的技术, 会用200美元来进行学习、消化和创新, 并用创新出的专利技术赚回300美元。泡沫经济破灭以后, 日本经济虽然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低迷之中, 但日本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投入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一直在增加。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引进上肯于花钱, 因为可以立竿见影; 而对消化吸收, 却吝于投入, 因为似乎 远水不解近渴!。有关资料表明, 中国引进技术的项目数和总支出可能比日本与韩国之和还要多, 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相当引进费用的7% , 这与日本相差100倍。由于有限的技术学习与吸收费用使得企业技术引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非常有限, 绝大多数企业处于 有产权, 无知识; 有技术, 无能力! 的尴尬境地。而要改变这一状况, 就必须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进而在学习消化与吸收别人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消除技术创新的障碍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有效机制, 对实施科教兴市、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政府应有所作为, 一方面, 政府要积极推动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同产业界的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另一方面, 政府要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激励作用。一项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 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其投入是难以收回的, 更谈不上获取收益, 这样就无法使技术创新进入良性循环。创新型企业最怕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虽然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仍存在诸如法律法规不健全、多头管理、执行不严等问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使企业的创新活动有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 从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风险,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引进高新技术要因地制宜

    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适应国家战略需求,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改变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引进技术既要考虑支撑当前的发展又要引领未来的发展。日本政府有关技术引进的政策选择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20世纪50年代其重点是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型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生活必需品产业、公用事业等。进入60年代的经济高度成长期, 其政策选择则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本国技术的发展; 二是维持现有的产业秩序;三是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引进技术的企业是否具有技术、资金以及实现商品化的能力。

    完善我国的技术创新体制

    一部工业发展史, 甚至经济发展史, 都可以概括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创新史。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主要是技术专家的职能, 而创新应用则主要是企业家的职能。一个品牌究竟有没有生命力, 并不取决于品牌自身的知名度或影响力, 而主要的还是看企业的开发与创新能力, 开发是指企业不断地推出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是指企业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性应用。当然, 创新也包括企业的制度性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相比, 重点在于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过程, 它所强调的是新技术、新产品向商品化的转换, 因而是一个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和研究机构各方的共同参与, 更需要彼此之间的紧密协作与配合。总之, 自主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越来越多的安防企业和安防领导者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也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苦心经营。然而收效不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还是比较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这对于品牌建设经验匮乏的安防行业而言,不足为奇。这就要求在品牌经营过程中,企业不但要深思,而且要持续地反思和总结。企业领导者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品牌创建方法?我们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步入了品牌创建的误区?

    迄今为止,相信依然存在部分安防企业对品牌建设的理解暂且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简单的以为所谓的品牌战略就是给产品取个好名字,然后不断烧钱打广告。诚然,这样的广告意识比过去强了许多,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仅仅是处于营销4P中的推广层面,显然没有到达品牌战略的高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理,品牌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就走进用户的内心。在这个浮躁之风不断的社会转型期,安防企业应该沉淀下来找准企业定位,理清自身的优、劣势之后,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同时将品牌以上升到战略高度。

    创新的是品牌建设的加速器和常胜法宝。作为安防企业,创新包含三个方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怎样实现创新,重要的就是运用资源,通过集中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创新不是发明创造,是对已有的资源的组合产生新的功能,是企业日积月累的突破,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