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创新思路破解新时期农村平安建设难题,大力推广“十户联防、警铃入户”工程,村设立报警中心,形成一户按警,九户救助,邻里守望,群防群治的全天候农村技防网络。警铃入户工程开展以来,全县接受报警求助295起,农村可防性案件下降了10.2%,实现了“小技防创造大平安”的目标。3月4日,省领导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作出重要批示,认为如东的做法很好,要求省综治办组织人员专题调研,为全省推广这一做法进行论证。
如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2.07%。近几年由于农村村域调整,每村一般3000-5000人,出现了影响农村平安的“三不到位”现象,即:人口居住分散导致治安巡逻不到位、成年男子外出务工导致家庭自我防范不到位、村域扩大导致报警处置不到位。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农村平安才会有全县的平安,必须把农村平安建设与发展“三农”,保障民生紧密结合,把农村小技防作为新一轮农村平安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为破解农村技防建设的难题,他们围绕“小警铃能不能创大平安”的疑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民间邻里互助的传统思想,于2007年6月在掘港镇和大豫镇推进“十户联防报警器”试点,实施“十户联防、警铃入户”工程,以村为单位,每十户编为一组,每组设一户长,一户按警,九户救助,形成邻里守望、群防群治的全天候农村技防网络。今年2月27日深夜,一小偷窜至掘港镇十里墩村12组村民陈云家偷鸡。该户发现后,连忙按“十户联防报警器”,周围邻居听到报警器响声后纷纷起床,共同抓小偷。小偷听到警报声,吓得扔下鸡仓皇逃窜。农村干群用“警铃一装,心中不慌,警铃一响,天罗地网”的生动语言描绘出“十户联防、警铃入户”工程的神奇功效。
在小技防产品选型上,坚持优选“方便、实用、便宜”的技防产品,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区域的安装需求,实现农户警铃与村警务室和镇监控中心三级联网互通,达到接警及时、处警迅速、警民结合、群防群治的目的。在报警器的应用上,还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融合起来,解决了“空巢老人”生病求助、调停家庭矛盾、化解邻里纠纷等空缺。2月25日上午9时左右,长沙镇黄海村3组第五户徐宝建的母亲一人在家,因腹部剧烈疼痛,身边没有别人,于是按了警铃。报警中心值班联防队员陈敦光迅速赶到徐的家中,叫来汽车将老人送到医院,经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立即手术。事后徐宝建的妻子万分感慨地说,小警铃真是管用,是身边的“110”,我们全家感谢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
农村小技防建设,不增加农民负担是关键。为化解这一瓶颈,如东县将“警铃入户”工程在列入政法惠民工程的基础上,作为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部门设立“以奖代补”基金,镇财政划拨配套资金,奖励推进“十户联防、警铃入户”工程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适当补助,经济条件困难的村则动员社会捐助,形成“多元投入”的资金筹措模式。2008年县财政拿出50万专项资金,建立专门账户,统一划拨使用,对“警铃入户”实行“以奖代补”。县综治办会同县公安局等部门对验收达标的镇进行奖励,各镇安装“十户联防报警器”完成计划指标任务的,每只奖励20元,上不封顶,先完成先奖励,超额完成超额奖励。2008年,该县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和党员会议、现场演示、入户推进相结合的方法,已完成102个村(居)、社区的布点,1.6万农户安装“十户联防报警器”。2009年将按照由易到难、梯度推进的总体思路,完成不少于10万户的安装工作,全县两年内农村地区25万户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