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我国安全面临的威胁之一。反恐斗争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利益、保障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使广大居民在面对可能发生恐怖威胁时懂得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危险,掌握自防自救及现场救治方法,沈阳市反恐办编写了《居民应对恐怖事件防范手册》,本册包括“如何应对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的普遍性知识,以及如何应对“爆炸恐怖”、“生物恐怖”、“化学恐怖”、“核与辐射恐怖”的普及性专门知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册采用问答的形式,希望能对普有关反恐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居民的反恐应急能力起积极的作用。
1.恐怖事件有哪些类型?
恐怖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袭击、劫持、破坏等。袭击如爆炸(对人员、建筑和车辆等目标的爆炸).暗杀.自杀性袭击,生物、化学、核袭击.信息袭击,投毒和纵火等;劫持如劫持人质,劫持飞机,劫持车辆等;破坏如破坏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或系统。
2.公众如何判断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
公众平时应关注政府的有关宣传,阅读有关科普读物,提高对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的认识,了解恐怖行为的表现形式、特点、社会危害,提高警惕性,增强反恐怖意识。做好心理和应对技能方面的准备。在恐怖活动发生时,根据平时掌握的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的特点,及时发现恐怖活动的征兆,识别可疑爆炸物和生物、化学、核与辐射等危险因素,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预防、举报和自防,尽可能将恐怖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对公众的伤害。
3.应对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应做哪些准备?
公众应该关注国家有关反恐的政策和举措,包括:
一是确定反恐国家战略,完善反恐立法,实现与国际反恐立法的接轨。
二是完善国家反恐组织指挥体系,加强国际反恐合作。
三是制定反恐的规划和计划。
四是重视和发挥情报在反恐中的作用。
五是加强反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专用设备和材的储备
六是加强反恐怖科学研究。
七是加强反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专业力量建设。
八是强化反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专业力量建设
九是深入研究城市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设施防护问题,建立日常防范措旋。
十是重视和强化军队的反恐职能。
4.出现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时个人如何防护?
一是呼吸道防护。立即佩戴防毒面具和其他简易呼吸道防护器材.如特制的聚氯乙烯纤维轻便口罩、防尘口罩等。在紧急情况下,用医用口罩、毛巾口罩及其他纺织品等捂住口鼻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二是皮肤防护。穿戴制式防毒衣或布料防护服。不具备上述服装时可手扎紧“三口”(领口、袖口、裤口)。将上衣塞人裤腰或外扎腰带,颈部以毛巾围严及戴手套,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如外穿雨衣效果更好。此外,还可戴防毒眼镜或周边密封的风镜对眼结
膜进行保护。
三是可能时在现场专业救援人员指导和协助下口服解毒药物,注射解毒针,而后自行到就近医院治疗。
四是尽快撤离现场。如情况特殊,无法及时撤离时,进人专业救援人员指定的集体防护设施,或在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进人较密闭的普通房舍。
5.什么是爆炸恐怖?
爆炸恐怖是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利用各种类型的爆炸装置,以隐蔽或伪装的形式对人员或各类设施进行突然攻击,造成破坏并引起社会恐慌的恐怖活动。爆炸是当代国际恐怖分子最常用、最普遍与最主要的活动方式。
6.什么是爆炸装置。主要分为哪几类?
爆炸装置是指用于破坏或杀伤目的的带有起爆系统(引信)的爆炸物。按照爆炸装置的起爆方式和方法,爆炸装置可分为触发、非触发、延时触发和遥控触发四种。其中触发类包括机械触发、电触发、化学触发等;非触发类包括磁感应、光、声、温控、振动、水压和复合发火等形式;延时触发类包括机械延时,化学延时、物理延时和电延时等;遥控触发类包括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等。
7、常见的爆炸装置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爆炸装置主要由外壳、起爆系统(引线)和炸药等三部分组成。
(1)外壳。主要用于盛装炸药和引信。并使炸药装填成一定的形状、密度和尺寸,具有伪装、隐蔽、防水、防潮、增大爆破和杀伤效果的作用。由于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外壳和软外壳两种:常见的硬外壳包括铁桶、铁盒、铁箱、水暖管件、玻璃瓶等;常见的软外壳包括各式提包、塑料袋、尼龙编织袋、纸袋、纸盒等。
(2)起爆系统。由各种器材或元件组成,能为起爆炸药提供一定能量的装置,是爆炸装置的核心部分,一般由控制组件、火工品组件及连接组件构成。控制组件是保证爆炸装置能够按照使用者的意愿发生起火或爆炸的部件,主要有明火类、机械类、化学类、电气类及电子类等五大类。火工品组件是在控制系统发生作用后,用以点燃或起爆炸药,以达到爆炸的目的,主要包括火雷管、电雷管、导火索、导爆索、火帽、拉火管等。连接组件主要指连接电源的导线及控制发火用的拉线、引线等。
(3)炸药。这是爆炸装置产生破坏和杀伤作用的能源。恐怖分子常用的炸药主要有以下六个系列:①以黑索金为主体的各类混合炸药;②以硝化甘油为主体的各类混合炸药;③梯恩梯或以梯恩梯为主体的各类混合炸药;④以硝酸铵为主体的各类混合炸药;⑤以氯酸钾为主体的氯酸盐类混合炸药;⑥黑火药。
8.什么是反爆炸检查,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哪些?
反爆炸检查就是在一定范围、场合和时机,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技术器材探测或人工检查、动(生)物识别等方法来发现或辨识爆炸物的行动。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主要有人工直观检查法、动(生)物嗅识法、仪器探测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
9.如何通过外观来识别“疑似爆炸物”?
(1)看(观察):由表及里、由近而远、由上到下无一遗漏地观察。
(2)听:在寂静的环境中用耳倾听,听被检物或被检场所内是否有可疑的异常声响。
(3)摸(捏):通过手感判断可疑重点部位是否暗藏爆炸物,必要时可借助棍棒来间接感觉。
(4)掂(称):装有爆炸物的物品,其重量一般与同类物品有一定的差别。在掌握了标准物品重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掂(称)被检物品的重量是否有偏差来判断是否为爆炸物。
判断时还可借助一定器材如弹簧秤、天平等实施。
10.哪些人员属应重点防范的“可疑人员”?
(1)精神恐慌、言行可疑、伪装镇静者。
(2)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
(3)表现异常、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
(4)频繁进出隔离区、厕所、公用电话亭.窥视检查现场、客机坪者。
(5)着装与其身份明显不符或与季节不合者。
(6)规定的安全检查时间已过,匆忙赶到检查现场者。
(7)公安部门、安全检查站掌握的嫌疑分子和群众检举的嫌疑分子。
(8)已经通报的来自恐怖活动频繁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
(9)与公安机关通缉的人犯外貌特征相似的人员。
(10)与恐怖(犯罪)分子有联系的人员。
(11)职业、身份不明,所带证件、物品与其身份不符的人员。
(12)神态慌张、言行鬼祟、到处流窜、窥探重要目标、行动可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