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在交通工具上。哪些部位有可能放置爆炸物?
对于船舶,主要有:座舱的遮蔽部位;通信导航设备;机械动力部分;各类舱室;油柜;工具房;各种管道;船围;厕所;公共场所等。对于飞机,主要有:机内、机外和货物。机内主要是客舱、货舱、驾驶舱及各种辅助设备,如厕所、服务间、座位等。机外主要是飞机外表可设置和能塞人、趿贴异物的要害部分,如飞机的飞行起落架(仓)、油箱口、通风口、排气口、发动机、方向盘、减速板等,以及其他可能放置爆炸物的孔、洞、仓等地方。机内货物主要是货舱内的所有行李和物品,以及判断不清的可疑物。
对于火车,主要有:机车驾驶室;发动机;走行部;油箱;通道;客车、行李车的通风检修孔;座(铺)位底;行李架;行李间;卫生间;锅炉房;车箱结合部;电瓶箱等。
对于汽车,主要有:车内、发动机、行李箱等部位。车内主要是地毯、座位、枕头、仪表盘等部位下面(内部)和烟灰缸、点烟器、收音机或VCD、喇叭、车内灯具、手套盒及遮阳板等。发动机主要是水箱罩的空隙问、发动机左右侧遮蔽部位,离合器、加速器、方向盘、雨刮器、蓄电池、空气过滤器和电动装置。行李箱内主要是地毯、后座下面和工具箱、备用轮胎内等。
18.普通群众一旦发现“疑似爆炸物”时。应如何采取行动?
(1)及时报警。应及时向就近的工作人员报警或通过周围的报警器向警方报警,并迅速将周围的人员疏散。报警时,最好不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以免引爆无线电遥控的爆炸物。
(2)紧急处置。不要轻易翻动可疑物品;可能时,应根据爆炸物的情况及其所在位置分别采取不同的紧急处置方法:若怀疑爆炸物为遥控装置,可利用铁皮罩、铁桶、金属盆、铁锅等就便器材将其罩住进行屏蔽;若为电起爆的爆炸物,且电雷管脚线外露时,应迅速将雷管脚线剪断;对于人体炸弹,有把握时应迅速将其制服;若为导火索起爆的爆炸物,未点燃时只需疏散人群,待警方来人处置;当导火索已点燃且外露时,应迅速判明燃烧的位置,在未燃烧的位置将其剪断或将其从药包中拔出即可;若来不及处置、随时都会发生爆炸时,应脸朝下且头部背向爆炸物就地卧倒,或尽量选择安全位置躲避。
(3)迅速撤离。应在工作人员或公安部门的组织下,保持镇静,听从指挥,按规定的路线迅速、有秩序地撤离现场。撤离时.不要相互拥挤,以免堵塞出口、发生骚乱或引起踩踏事故。
(4)封控现场。在专业人员进行排爆作业时,应处在警戒区之外。爆炸物若处于露天情况下,警戒区的最小半径为炸药量在9-20千克的汽车炸弹为300米;炸药量在3一lO千克的行李炸弹为200米;炸药量在3千克以下的爆炸装置为100米;期刊、信件等微型爆炸装置为10米。并积极协助警方进行调查,向警方提供有利的线索。
19.一旦发生爆炸恐怖事件后.普通群众应如何实施自救互救?
(1)掩蔽。将发生爆炸时,应就近隐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
(2)灭火。就近寻找灭火器灭火,火势较大无法灭火时,用随身携带的口罩、手帕或衣角捂住口鼻;若在密闭空间内烟味太呛,可用矿泉水、饮料等润湿布块,防止因烟雾和毒气引起的窒息。
(3)撤离。如果发生大量人员慌乱撤离,老人、妇女、儿童尽量“溜边”,防止被挤倒后踩伤;人员拥挤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徽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顺畅,以免窒息晕倒;若被挤倒,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把身子倦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和器官。
(4)抢救。有能力的人员应协助警方和医务人员抢救伤员,就地取材,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员时应注意使脊柱损伤病人保持水平位置,以防止移位而发生截瘫。
(5)协助。在警方对现场进行搜查以发现是否还有未爆炸的爆炸物时,应注意协助警方保持好现场,并及时向警方提供可疑人员、物品等线索。
20.遇到汽车炸弹时。该如何处置?
对于无线电遥控的汽车炸弹,其处置方法是:设置路障,阻止其接近目标;用大功率频率千扰器对汽车炸弹进行电磁波干扰,确保排爆人员安全;拆除接收器和破坏点火线路;将起爆装置移至安全地点分离电池、雷管和炸药。
对于用有线遥控的汽车炸弹,其排除方法是:只要将爆炸装置的供电或控制线路切断即可。
21.遇以自杀性人体炸弹时.该如何处置?
(1)对已发现的人体炸弹恐怖分子,主要采取政策攻心方法,争取使其终止恐怖活动。
(2)通过政策攻心但无效者,主要采用防爆网等措施制服恐怖分子,或采用激光器、高功率微波扫雷枪(炮)、霰弹枪等就地摧毁其爆炸物或将其击毙。
(3)若发现恐怖分子的爆炸装置是导火索点火装置,按照前述的导火索已点燃和未点燃两种情况分别予以处置。
(4)若发现恐怖分子的爆炸装置是电点火装置,在制服恐怖分子的基础上,查明无防剪断保险或无其他线路后,剪断为雷管供电的电线,切断电源。
(5)若发现恐怖分子的爆炸装置是机械发火引信装置,且查明无诡计装置和反拆卸装置,可利用保险工具使引信失效,或从爆炸物中卸下引信,然后卸下起爆组件,分解爆炸物。
22.遇到邮件炸弹时,该如何处置?
对于卷在杂志内的松发爆炸装置,其排除方法是:用绳捆紧松发卡,以防止撞击火帽,然后在火帽与雷管的连接位置用刀把杂志切断,去掉另一半,拔掉雷管。
对于书刊炸弹,其排除方法是:用小型X射线仪透视,探明没有反拆装置,也没有两套电源后,保持两个钢片间的隔纸不动或设法固定住,再切断电源线,取下电池、雷管即可。
对于罐头盒炸弹,其排除方法是:经x射线透视后,探准接点的位置及其与盒盖连接的方法,并加以固定;然后在盒盖的其他部位用自动开盖设备取下一块直径不小于50毫米的铁盖,并插人排除工具剪断雷管脚线。这类炸弹以不采用人工法排除为好,应就地摧毁。
对于信件炸弹,其内通常装有扁状炸药、压扁的电雷管和钮扣电源,只要打开信封时掀动封舌,即可拉动电点火线路的两个接点,使其接通造成爆炸。由于其疑点较多,且有绳头外露,比较容易判断。此类炸弹用爆炸物摧毁器摧毁为好,不必排除。
23.什么是微生物和生物毒素?
微生物就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如大肠杆菌、霉菌、流感病毒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微生物。生物毒素是一类产生于或来自活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有毒物质,如肉毒毒素、蛇毒毒素、蓖麻毒素等。
24.什么是生物战剂、生物武器和生物战?
生物战剂就是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或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及生物毒素,旧称细菌战剂。生物武器由生物战剂、运载工具及施放装置三部分组成。生物战剂是生物弹药的装料;运载工具是将生物弹药运载到目标区的工具;施放装置是把生物战剂分散成有杀伤作用的气溶胶发生器或昆虫洒布器,也是把生物战剂或毒素通过运载工具运送到目标区的容器。
生物战就是指应用生物武器完成军事目的的行动,旧称细菌战。
由于生物战争的巨大危害,生物武器的使用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反对。1971年12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通过了《禁止发展、生产、储存细菌(生物)、毒素武器与销毁此类武器的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3月26日正式生效,中国于1984年12月该公约使禁止生物武器和生物战争纳入国际法律范围。
25.什么是生物恐怖活动?
生物恐怖活动就是利用有害生物或有害的生物产物对特定目标实施袭击的恐怖活动。生物恐怖袭击的对象主要是人,但也可能针对其他对象,如农作物、家畜等。如1990,1993年,日本奥姆真理教信徒在日本四度释放炭疽芽胞,由于他们使用的是日本当时用于动物免疫接种的疫苗株,而没有造成伤亡。1995年3月该恐怖组织在东京地铁释放化学毒剂沙林,同时在东京等至少8个地方散布炭疽杆菌溶胶和肉毒素。生物恐怖活动在许多方面类似生物战争,但又与生物战争有本质区别。自从2001年美国姓炭疽邮件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生物恐怖己成为人类社会安全和健康的最大威胁。
26.生物恐怖主要有哪些危害?
生物恐怖的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生物恐怖袭击不仅严重危害目标区域内人们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极易引起大众心理恐慌,对社会秩序及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人口集中、信息网络发达的城市,生物恐怖将致使人员大量伤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间接损失可能远大于直接损失。例如,生物恐怖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恐怖所使用的病原体要么是毒素要么就是有生命的生物体,袭击后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长时问内难以彻底消除。这样的污染环境就存在着难以防范的潜在威胁,可能成为使用禁区和疫源地,造成长远的巨大损失。
27.哪些场所最有可能成为生物恐怖袭击的目标?
生物恐怖的潜在袭击目标多种多样,其目的主要是制造尽可能大的危害和破坏,因此人群集聚地、政治敏感地区、重要军事目标及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性目标,如食品生产供应各环节、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医院、学校等,都是发生生物恐怖袭击的高危地区。
28.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3年肆虐我国等世界上19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国内又称非典型性肺炎)事件就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在处置程序和现场救治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29.发现生物恐怖袭击的可疑迹象时应该怎么做?
发现可疑的生物恐怖袭击迹象时,首先应保持镇静,不能因为恐慌影响了正常的行为判断。其次应迅速通过电话报告所在场所的管理部门和所在地区的政府相关应急处理部门,最直接有效的力、法就是拨打110、119、120等报告异常情况,请求支援,并寻求指导和帮助。再次应做好个人防护,立即离开污染区域,不接触可疑物品。要尽快实施自我防护,如利用随身携带的物品遮蔽面部尤其是口鼻部位,遮盖或减少身体裸露部分。对于个人防护而言,专门的防毒面具、口罩、防护服、手套和靴子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生物剂袭击。在特殊情况下,用高质量的一般制衣布进行覆盖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如果怀疑受到污染或感到身体不适,应立即就近去医院就诊或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