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路透图片社 [作者] 本站编辑 [发表时间] 2010-5-4 15:03:00
莫斯科地铁爆炸案进一步证明需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安全,但预算压力以及袭击者背景的难以捉摸,令大城市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交通当局正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来监控乘客,以防止袭击事件,但分析人士称,对于准备同归于尽的自杀袭击者,大城市公交体系确实防不胜防。
譬如,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2004年马德里火车连环爆炸案、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以及本周导致39人丧生的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均表明大城市公交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
想要在大城市地铁站和公交车站进行类似机场的安检,实在是不切实际,这样人们的正常生活可能陷入停滞。
此外,经济危机导致的预算压力,以及袭击者背景日益难以预测,均加大了提前锁定监测目标的难度。
欧洲企业安全协会(European Corporate Security Association)秘书长Yvan De Mesmaeker向路透表示,他认为近期很难找到有效保障公共交通安全的解决方案。
“这真是棘手。你不能采用机场安检措施,因为由此耽误的时间不堪设想。并且,从技术上说,我们也无法从大规模人流中轻易识别出非法物质。”
“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效仿以色列,提请人们保持警惕,有信息及时报告。这样普通民众就成了安全当局的耳目。”
安全专家强调,要及时侦测到袭击并尽可能降低其影响,需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
保障安全就要建立多层防护。譬如在火车站,要尽量在袭击者和袭击目标之间留足时间和空间距离,层层安全屏障就是个例子。
安全专家菲金(Tobias Feakin)说,有了多层安全屏障,当局就能争取到宝贵时间,锁定风险并干预。
但要在熙攘人流中侦测爆炸物,确实是个难题。
菲金称,现在许多探测技术的难题在于,无法应对大批人流同时通过。
现有闭路电视监控技术的威力更多用于调查,而非防止袭击。这种技术可对普通犯罪分子或低层次武装分子团体起到威慑作用,但对自杀性袭击者无效。
菲金说,安全公司正研究如何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与人脸识别程序结合,帮助警方实时锁定被通缉的嫌犯,或监测到暗示内心紧张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
英国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教授泰尔(John Tyrer)说,现在已经有新的技术能够在人流进入火车或公共汽车时探测到爆炸物,但成本高昂。譬如一台覆盖进站口走廊的探测仪价格高达10万英镑左右(15万美元)。
目标识别
另一挑战是,武装分子招募的袭击者呈空前多元化。譬如,有皈依伊斯兰教的西方女性参加基地组织攻击西方目标的活动。
以美国近期一宗案件为例,网上化名“圣战珍”的女子拉罗斯(Colleen LaRose)对同伙称,作为金发白人女性,她更容易混在人群中,不会被看成伊斯兰恐怖分子。
她被控与他人网上密谋暗杀一名瑞典漫画家。
詹氏恐怖主义和安全监控(Jane's Terrorism and Security Monitor)编辑比妮(Jeremy Binnie)说:“我甚至说不好可疑的人看起来是什麽样的。譬如自杀性袭击者,记录显示他们在动手前并不都是举止异常、开始出汗或坐立不安。有的人态度冷静,呈冥想状态。”